分享

精耕細作種出“江蘇好味稻”
新華日報  2018-09-26 14:05:35

  原標題:“蘇標”大米如何從高産走向高品質 ——精耕細作種出“江蘇好味稻”

  喜看稻菽千重浪,“豐收節”裏説豐年。9月23日,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省省級主場活動舉辦地無錫江陰市華西村,“中國·華西優良食味稻米高端品牌發展大會”吸引農業專家、企業家和農民朋友們熱切的目光。“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欣然發來賀信:“江蘇在打造優質豐産高效稻米方面卓有成效,希望江蘇為建成中國南方優質粳稻和中國北緯優質雜交秈稻産業高地奮力拼搏,打造新時代江蘇魚米之鄉。”

  江蘇水稻單産全國第一

  “2017年,全球水稻平均單産302.6公斤/畝;2016年,中國水稻平均畝産457.4公斤;而江蘇,水稻平均畝産早在2014年就已達561公斤。江蘇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水稻單産最高的地區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的權威發佈,讓人們看到“中國好大米”的“江蘇標杆”。

  江蘇是全國的農業主産區和糧食主産省,水稻是江蘇省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面積3300萬畝,總産190億公斤,分別約佔全國的7%、10%。過去5年,全省優良食味稻米、稻田綜合種養、設施農業等規模種植累計增加1232萬畝。

  “豐産高效”為江蘇稻米産業打下鮮明烙印。省農委副巡視員唐明珍介紹,近年來,稻米産業已成為全省確保糧食安全、促進強村富民的重要支柱産業。江蘇擁有18個優良食味稻米品種,種植區域遍佈淮北、蘇中以及沿江蘇南地區。“龍順大米”“射陽大米”“蘇牌大米”等一批優質大米,在全國大米評選中頻頻獲獎。全省涌現出江蘇艾津、南京太和、江陰華西等一批稻米産業強村富民典型。

  稻花飄香的美麗鄉村正成為人們心目中最有“味道”的心靈家園。今年初,全省首批15個“味稻小鎮”出爐。9月23日,省農委又發佈第二批“味稻小鎮”推介名單,淮安盱眙縣黃花塘鎮、鹽城阜寧縣羅橋鎮、泰州興化市周莊鎮等30個鎮當選新一批江蘇“味稻小鎮”。

  地産優質大米唯缺統一“蘇標”

  遺憾的是,全世界水稻單産最高的江蘇,至今還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優質大米品牌。“江蘇有600多個優質大米品牌,但在外面叫得響的卻不多,根本原因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蘇標大米品牌。”省農業品牌協會會長沈建華告訴記者,相關測試表明,蘇米軟、白、香、糯,品質優良,核心指標超越日本和歐洲大米。

  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廣泛種植“越光”大米,並以此為品牌,向全球推廣。“越光米”受到全世界的青睞,被稱為“世界米王”。 “秋田小町”“一目惚”等日本大米品牌,也跟隨“越光”的腳步走向世界,成為享有盛譽的優質稻米品牌。

  品牌代表品質,意味著價值。近年來,江蘇省積極組織參與稻米品牌評比推介、展示展銷等活動,擴大蘇米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知名度。由省農委牽頭制定的“蘇標”大米標準體系框架近日正式發佈,旨在創建由産地環境、種植管理、加工儲運、品質追溯等構成的江蘇獨有的大米標準體系,力爭打造超越“國標”“日標”和“歐標”的江蘇高品質稻米品牌。

  發展優質稻要靠先進工藝

  9月24日早上7時30分,華西現代農業産業園米業基地員工崔京斌,開車抵達位於華西山北的水稻基地,換上工作裝,隨後,開始熟練地操控物聯網監測系統觀察水稻長勢,進行田間管理,“馬上就要收割了,一點不能馬虎”。

  崔京斌是華西“水稻七君子”之一。七個80後,到日本學習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回到村裏開闢千畝試驗田。經過160多天精心打理,華西米業2018年預計將收穫約200噸稻米,按照每公斤20元的價格銷售,預計將帶來400萬元的收入。

  發展高品質稻米産業,不能再靠“經驗”,而要靠先進的工藝和掌握現代技術的職業農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認為,江蘇大米從“高産”走向“高品質”,需要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一個創新的生産體系和一套先進的生産工藝。江蘇積極推動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加大協同創新力度,在優良食味品種和綠色生態技術上求突破。通過構建“企業+基地+品牌”的産業化鏈式開發新模式,打造華西米業等一批生態環境優、基礎設施好、技術能力強、産業化程度高的綠色稻米産業“先鋒旅”“示範團”。

  “好米需要精心培育打磨。”日本福井縣農業經濟分析師清水豐之先生每天早上8時到下午5時在田間工作,中間只有1小時的午飯時間;育苗、插秧、施肥、加工,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為了不讓化學除草劑“污染”農田,年近七旬的老人在35℃的高溫下徒手田間鋤草。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華西的年輕人看在眼裏,並將它帶回村裏。“農業是華西的根。我們引種日本大米,就是要把日本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引進到華西來。”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説。( 新華日報 記者 馬薇)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