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安區巧用地域資源打造“多版本”法治文化
新華日報  2018-09-27 17:12:03

  原標題:淮安區巧用地域資源打造“多版本”法治文化

  “七五”普法以來,淮安市淮安區根植基層普法,積極創新路徑,將法治文化嵌入現代文化、歷史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之中,打造“多版本”法治文化,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由點到面”“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形到意”,增強法治文化社會認同度,滿足群眾不斷升級的法治文化需求。

  由點到面,

  現代版法治文化融入城市基因

  針對法治文化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投資800余萬元新建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現代版法治宣傳教育中心,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媒體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引導參與者在體驗中感受法治文化,打造青少年模擬社會生活、體驗社會角色、接受法治熏陶的歡樂實踐課堂。同時,按照“鎮有特色、村有主題”佈局農村法治文化平臺,新建白馬湖駿逸法治文化廣場、欽工法治文化廣場、施河崔河村法治文化廣場等特色法治文化陣地,形成法治文化“蝴蝶效應”。

  由表及裏,

  歷史版法治文化沉澱人文底蘊

  破除傳統法治文化建設路徑依賴,依託歷史人文景觀打造法治文化載體,在有著600餘年歷史的淮安府署打造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通過“文化守護”陳文燭、“廉潔奉公”學政,“青菜總兵”劉璽等正面典型故事延展歷史文化法治內涵,製作與府署歷史人文氣息相契合的古今人物德法格言警句展牌,巧妙植入景區廣場、圍墻過道、花園小徑等處,以有意但不刻意的方式展現古今人士法治智慧和思想,詮釋古今法治文化魅力,激活群眾內心法治文化基因。

  由淺入深,

  鄉土版法治文化彰顯地方特色

  利用“博裏農民畫”特有的鄉土表現形式,將其與現代法治元素相嫁接,掛牌成立全省首家法治農民畫院,建立普法類社會組織“法治農民畫協會”,開展法治農民畫創作研討、展覽交流、普及推廣等活動,結集編印法治農民畫冊,建設法治農民畫墻,製作臺曆、折扇、抽紙等法治農民畫衍生産品,契合群眾最基本的法治文化需求,通過“小産品”表現“大道理”,促進法治文化走入家庭,走近群眾,使法治文化“入耳、入腦、入心”。

  由形到意,

  民俗版法治文化打造精品力作

  潘恒球是淮安區普法名人,也是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他運用説淮書這一民俗形式,在內容上注入現代法治文化信息,義務開展青少年普法教育30多年,自編自演法制故事300多個,達60多萬字。為使潘恒球講訴的法治故事得到傳承,淮安區精選潘恒球歷年來所講法治故事,編印《潘恒球普法故事匯》,將法治文化內容和形式民俗化,通過案例故事增強法治文化産品趣味性和可讀性,深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 (新華日報 記者 許濱淮)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