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內7支代表隊參加 126隻蟋蟀南京角逐“蟲王”
“牙打開了,這一嘴咬得狠”“秋聲隊這只體重比對手輕20毫克的小蟲,把對手鬥敗了”……10月6日上午,南京河西遊坊城商業中心中庭廣場和東南廣場,兩塊電子大屏同時直播南京首屆遊坊城“金陵杯”蟋蟀大賽,不少市民饒有興趣地盯著螢幕,邊看比賽邊評論。
鬥蟋蟀是一項非常有傳統特色的競技體育。南京人一般都把蟋蟀叫“蛐蛐”。相傳西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專程到南京南門外,也就是現在的中華門外視察仍在建造中的大報恩寺,他看到大報恩寺西邊遠處空地上有一些人圍在一起,就查聽原因。當得知那是玩鬥蛐蛐的百姓後,當即下旨:就在大報恩寺西側專門建一條街市,開設最大的玩鬥蛐蛐場,於是這裡的荒野地上很快建起了街市房,因位於大報恩寺西側,故稱西街。此後,每年秋季,這裡就成為南京最大的蛐蛐鬥場。“西街”這個地名也一直延續保留到今天。
南京人鬥蛐蛐歷史悠久,大人孩子都愛玩,尤其是男孩,鬥蛐蛐幾乎成了他們孩提時代的必修課。“印象最深的是逮蛐蛐,一般是晚上蛐蛐叫得最歡的時候動手,先循聲聽蛐蛐叫,聽到聲音洪亮有力的,然後找到它的藏身地,一般是在磚頭石頭等雜物下面,掀開之後用電筒照著它,它是不動的,然後用罩子把它罩住。”市民張友山説,罩子是用兩根硬鐵絲,彎成兩個V形,在頂尖處十字交叉起來,然後再用一些細鐵絲把它編成一個籠狀,看到蛐蛐對準它一扣,蛐蛐就進去了,這時要輕輕把手指伸進罩子,把蛐蛐攏到手心,再從虎口處打開一個缺口,讓蛐蛐從手心鑽到隨身攜帶的竹筒或硬紙折成的紙筒裏,封口放好後繼續去逮。
本次鬥蟋蟀比賽是由新近成立的建鄴區蟋蟀協會,在南京市社會組織黨外人士聯合會和南京市建鄴區體育總會的指導下組織的。來自全國各地的7支代表隊,帶著他們精挑細選的126隻蟋蟀,其中不少是從山東寧陽趕來,角逐“蟲王”頭銜,豐富了市民尤其是愛玩蟋蟀的市民的國慶假期生活。比賽從當天上午9 點開始,126隻蟋蟀捉對廝殺,最後,冠軍被“秋風雅趣隊”斬獲,秋聲隊獲得亞軍,季軍是南京蟲友會隊。(南京日報 記者 殷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