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匯集力量智慧 發揮示範效應
新華日報  2018-10-15 09:33:29

  原標題:匯集力量智慧 發揮示範效應 “適老”化改造,讓更多老人住得舒心

  10月12日上午,南京市建鄴區興隆新寓興宏園,1998年建成的住宅樓旁新栽的綠植鬱鬱蔥蔥,小廣場上坐著不少聊天、打牌的老人。82歲的李清松熱情地跟新華日報記者介紹變化——每個單元前都修有平緩坡道,13棟1單元加裝電梯,露天長廊裝上擋雨的玻璃頂,曾經雜草叢生的拐角正建造成花園。老人笑呵呵地説:“現在方便了,我每天下樓轉轉。”

  江蘇省95%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宜居的住房和社區環境,是他們生活品質的必要保障。2018年,興隆新寓興宏園等116個由住建部門牽頭建設的省級宜居示範居住區,將小區內的適老改造作為主要內容,而民政部門也在引導老人住宅內的設施優化。這一示範引導效應如何放大,讓更多老人住得安全、舒心?

  修坡道加扶手,提升老人宜居度

  2017年江蘇省住建廳組織專家編制指南,推動開展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2018江蘇省將建設省級宜居示範居住區列入“十大民生實事”。江蘇省住建廳房地産市場監管處處長李強説:“宜居是全齡化的,而適老是其主要內涵。今年確定的116個省級項目,必須完成強化適老改造、增設更新電梯、改善環境衛生等8項任務中的6項,其中適老改造權重最大。”

  適老改造主要包括:住區主要道路、出入口及單元出入口實現無障礙;增設樓道及其他公共空間的扶手;按照每百戶15-2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養老服務用房;居住區內部增補老人活動場地,並增設休息座椅、閱報欄、健身器材等休閒服務設施。

  這些工程看上去並非宏大,卻能切實解決老人生活中的“痛點”,極大提升宜居度。南京市棲霞區住建局物業科科長李秀東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建於1984年的江蘇省電建宿舍小區2017年進行適老化改造,在中間樓層墻壁上安裝收放式休息椅,爬樓累了便可把椅子放下坐一會兒,這讓老人們連聲稱讚。

  82歲的錢永愉與84歲的老伴裘民洲,住在南京市建鄴區。錢奶奶活動不便,在家中要推著一輛小車才能行走。8月,她享受到政府購買的服務——南京朗詩常青藤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給她家裝了衛生間扶手、燃氣泄漏報警器,還給了一個家用緊急呼叫報警器。錢奶奶告訴記者:“我容易‘小中風’,現在報警器不離身,萬一有情況,一按它老伴就聽到了。”

  “高配”變“標配”,不少問題尚待解

  來自江蘇省民政廳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江蘇省7801.1萬戶籍人口中,老年人口達1756.2萬,平均每100個人中就有22個老年人。隨著老齡化加劇,宜居環境應儘快由老人生活的“高配”變成“標配”。

  南京市為3.45萬戶“五類老人”購買住宅內適老化改造服務,每戶補貼500元。南京朗詩常青藤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承接部分項目,根據老人需求增加扶手、防滑地墊、報警器等安全配件。公司居家運營主管張晨發現,有些老人嫌麻煩,説家裏本來就小,連墻上裝扶手都覺得浪費空間;有些老人尚未意識到小配件、小改動的作用,對潛在風險估計不足;有些老人想進行改造但不符合政府資助條件,自己又捨不得掏錢,只好等等再説。

  小區內的改造,也常因“眾口難調”遇阻。有個老舊小區在得到居民同意後申報省級宜居示範居住區,但施工前又遭到一些居民反對。加裝電梯此舉頗受關注,但難度也大,2018年申報省級宜居示範居住區的老舊小區中,有這項內容的僅興隆新寓興宏園一家。

  至於資金問題,李強告訴新華日報記者,2017年省級財政專項安排9000萬元,補貼省內40個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這些小區改造後環境大為改善,房價漲了不少,旁邊小區的居民也主動找街道要求改造。由於資金有限,宜居住區建設只能選取一些項目先做示範,省財政今年設立的8500萬元專項引導資金,重點支持116個示範項目中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其建築面積都在3萬平方米以上,僅一個小區的改造資金就需上千萬元。

  補齊硬體短板,長效管理須跟上

  在興隆新寓興宏園小區,長廊內座椅還沒安好,有的老人只好自帶小凳子下樓。社區主任王仲浩解釋:“目前還沒到裝椅子這一步呢,工程預計11月初完成,一定讓老人們滿意。”

  李強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近期江蘇省住建廳正督促各地如期推進宜居示範居住區建設,以便儘快發揮帶動效應,2019年江蘇省還將新建一批省級宜居示範居住區。多個設區市也正積極推動宜居建設。蘇州市住建局住房保障處處長錢毓靜介紹,該市近年來在老舊小區整治中將無障礙改造列為重點,盡可能為老人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同時要求物業管理為老人提供專門服務。

  補齊硬體短板,長效管理也須快跟上。南京農業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城市規劃師黃石磊提出,老舊小區因原先建設標準低而存在功能欠缺,新增適老空間後請專業機構運營,讓老人享受改造成果與專業服務。

  對於資金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蘇雲認為:“宜居改造在初始階段由政府投入,建設到一定程度後,可與市場化項目結合,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實現老人宜居是個系統工程,應拓展思路、匯集更多力量和智慧。”

  2017年,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姚國章做了一個全國老齡辦的居家養老課題,帶領學生調查某區1000多位老人的居住情況後,建議政府採取財政補貼、低價租賃等方式,推動居住環境適老化改造。2018年他在美國訪問時,曾看到自駕2000多英里的八旬老人、大學課堂內70多歲的學生、大巴車配有方便輪椅上下的設施。他不無感慨地對新華日報記者説:“怎樣對待老人,就是怎麼對待未來的自己。家庭、社會應該從居住環境入手,給老人創造一個更友好的環境。” (新華日報 記者 徐冠英 白雪)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