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耐鹽水稻培育取得新突破
新華日報  2018-10-22 14:03:13

  原標題:江蘇耐鹽水稻培育取得新突破 實測畝産超千斤

  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內有4000畝經過改良的重鹽鹼地,其中有300畝耐鹽水稻實驗田。10月20日,由南京農業大學王紹華、揚州大學農學院戴其根領銜的專家組對實驗田進行了嚴格的測産:“鹽稻10”品種實收産量508.2公斤/畝,“鹽稻12”品種實收産量600.3公斤/畝,平均産量554.25公斤/畝。

  2017年,江蘇耐鹽水稻(俗稱“海水稻”)在黃海之濱的灘塗鹽鹼地實現當年改良當年種植成功。2018年,該項目實施單位華東有色地勘局海洋院實施了300余畝耐鹽水稻種植推廣試驗,試驗了60個品種,還和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實施“超優千號”雜交稻種植。目前,所有品種均成活,最高畝産破千斤!

  江蘇通過耐鹽水稻種植,加速鹽鹼地改良進程,探索出沿海灘塗高效利用模式。據統計,江蘇沿海地區灘塗資源面積達1031萬畝,且每年還以2萬畝的速度自然淤長。提高灘塗土地利用效率,同時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地區建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這是耐鹽水稻種植的“江蘇特色”。

  華東有色地勘局副局長、海洋院院長程知言告訴新華日報記者,耐鹽水稻種植成功除了水稻種植技術以外,還歸功於兩個方面的探索和創新——一方面是灘塗改良,使環境盡可能適宜水稻生長;另一方面是稻種選擇和不斷馴化、優化。

  早在2013年底,海洋院承擔的鹽鹼地快速改良技術系統集成及應用示範項目,就榮獲江蘇省國土資源科技創新獎二等獎。該院也是國土資源部濱海鹽鹼地改良技術行業標準的制定者。2017年水稻收割後,一期40畝土地進行了一季旱作改良,種植大麥等作物,並進行監測試驗。土壤鹽度長期保持在6‰以下,返鹽率低於只進行旱作改良的地塊,可見耐鹽水稻種植對改良江蘇濱海灘塗鹽鹼地效率更高,效果更顯著。通過水旱兩季改良,2018年該地塊已接受農委耕地品質驗收,預計可達耕地標準。

  2018年,海洋院又進行了300余畝推廣試驗,分佈于兩個作業區,在2017年基礎上增加了耐鹽水稻品種試驗、稻魚鴨共生模式探索。不僅增加了經濟附加值,還在改善地塊環境的同時,保護了周邊動植物的多樣性。此次鹽鹼地改良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可在國內沿海新圍墾灘塗區域進行推廣,具有較強的示範效益。

  據新華日報記者了解,此次海洋院與地方合作期長達20年,將在這裡建成以生態、科技、旅遊農業和科普基地為主題的現代化農業特色小鎮。(新華日報 記者 孫 慶)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