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村一項目 集體“鼓腰包” 射陽:“統”出活力賦能鄉村振興
1月-8月,鹽城射陽縣已投資1.7億元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實現收益944萬元。全縣230個涉農村(居),村村都有集體經營項目。年收入18萬元以上的村192個,佔比83%;100萬元以上的村23個,佔比10%。
數字的背後,是射陽推行“一村一項目”集體增收行動激發出來的鄉村發展新動能。
打破瓶頸,增收有了新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壯大集體經濟是題中應有之義。“發展集體經濟,不僅是經濟課題,更是政治命題。”射陽縣縣長唐敬説。為了給集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2018年初,射陽縣推行“一村一項目”集體增收新路徑,不僅鼓了集體經濟的腰包,而且提了廣大幹群的精氣神。
村集體要突破增收瓶頸,僅靠村級組織顯然缺乏“話語權”,射陽縣將這項工作提升到全縣層面來推動、落實。圍繞“消除一批經濟薄弱村、提升一批經濟一般村、打造一批集體增收示範村”的目標,縣委、縣政府出臺《關於在省定經濟薄弱村中開展“四位一體”幫扶行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一村一項目”集體增收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縣委農工辦牽頭組織鎮區找出路,邀請專家“會診”談思路,共梳理出發展領辦合作經濟組織、開發集體資源等六大類16條路子,指導全縣各個村(居)至少培植一項增收産業;整合涉農資金,從過去的“撒胡椒面”向“注一個漏斗”轉變,快速推進“一村一項目”,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會資本流向鄉村。
“壯大集體經濟,領頭人是關鍵!”射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大海認為,要有能人來做,帶動一批口碑好、帶富本領高的“雙強”書記脫穎而出;要有本領會做,邀請專業人才或行業領軍人士,圍繞種植養殖、加工貿易等增收項目,對村(居)幹群展開培訓;要有激情想做,村(居)黨組織書記年收入從3年前的1.1萬元提高到5.3萬元,今年最高將達6.6萬元,其他幹部收入也同步提高。
外引內援,黨員幹部帶頭,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過去總是“抄手看”的群眾現在更喜歡“拍手讚”“動手幹”。
“統”出活力,有集體就有“經濟”
“發展集體經濟,就要尊重首創,鼓勵大膽試、支持勇敢闖。”射陽縣委副書記吳岡玉坦言。家庭承包責任制“分”得充分、“統”得不夠,導致有集體無“經濟”的現象普遍存在,射陽“一村一項目”強化“統”的功能,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巧借外力。興橋鎮紅星村和縣三維集團綠化公司實行村企合作,訂單銷售,以村集體130畝機動地和勞務入股,收益按村企2:8分成,已建成核心區1030畝,集體從“添綠”中“生財”,年增收50萬元以上。
——整合資源。四明鎮邵尖村將230畝荒廢河灘整理髮包,吸引縣國投公司投資1.84億元建設光伏發電項目,讓“死資産”變成“活資本”,集體年增收20萬元。
——增強內力。興橋鎮西移村流轉村民土地920畝,整合集體機動地180畝,建成集體農場,年收益50萬元;特庸鎮發揮全國蠶桑重點鎮的優勢,在部分村(居)流轉土地300畝建成集觀光、旅遊、採摘于一體的果桑園,實現旅遊凈收入60多萬元,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激發活力。盤灣鎮盤東居委會投資69萬元購置大型農業機械,為本村農民提供低於市場價的便民服務,年收益9萬元;洋馬鎮賀東村流轉土地6000畝,建設鶴鄉菊海4A級鄉村旅遊景點、生態農業與稻鰍養殖基地,把生態做成産業、把産業做成風景,集體年效益60萬元。
因地制宜,做好“統”的文章,各地巧打優勢牌,最終思路打開出路,路徑成為現實。
村強民富,“後進”村變“後勁”村
集體富則村強,村民的獲得感也得到不斷提升。在四明鎮邵尖村黨群服務中心窗口,80歲的村民吳安仕領到300元高齡補貼,連聲説,“沒想到,老了還能在村裏拿錢!”邵尖村黨總支書記李青海説,鍋裏有了,百姓的碗裏自然盛得更多。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邵尖村減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款;對全村113名80歲以上的老人,村裏一律發放300至500元不等的慰問金。海河鎮陳墩村是全縣有名的“後進”村,現在不但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村裏文化娛樂設施也樣樣齊全,“後進”村如今變成“後勁”村。
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産業日漸興旺、村級福利增多、社會治理改善,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在鄉村悄然發生。射陽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徐旭東信心滿懷:發展集體經濟,就是確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有米下鍋”,而且還能做出風味獨特的大餐。
射陽縣已新建農村公路505公里、橋梁250座,完成2.58萬戶危舊房改造,建設375個集中居住點。230個行政村黨群服務中心全部達標,徹底改變以往有些村居日常運轉基本靠“補”、公益事業基本靠“捐”的被動局面。
村強帶動民富,也帶來鄉村民生和諧和美好生態環境。長蕩鎮宏才居委會投入102萬元,建設公共綠地2.5畝;合德鎮大興居委會投入78萬元,興辦公益事業;韆鞦鎮涌現出14個森林村莊,射陽獲評“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示範縣”,以“生態+”優勢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一幅美好鄉村的新畫卷正在鶴鄉徐徐鋪展。(新華日報 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