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州溧陽創新農旅融合
新華日報  2018-10-31 10:03:41

  原標題:創新農旅融合,溧陽田園生“金”

  常州溧陽南山一隅的楊家村,稻田金黃,茶竹相映,遊人絡繹不絕。這裡,不僅有被古井、場院、柴火灶喚起的鄉愁,還有無限的風景。

  農旅融合的楊家村,是溧陽鄉村振興實踐的縮影。立足山水田園,溧陽探索走出了一條“田園生金”的鄉村振興之路。2017年,全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超過760萬人次,實現農旅收入35億元,帶動5萬農戶增收。

  多方聯動,創新設計特色田園鄉村

  10月20日,藍城·悠然南山首屆金秋豐收慶典熱鬧非凡。一排排造型精巧的新農居,點綴在鬱鬱蔥蔥的水稻田與雲霧涌動的群山丘陵之間,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山居圖。開放型的農家庭院成為接待遊客的開放型客廳,村民們熱情地把板栗、菜幹、土雞蛋、茶葉等特産陳列出來,向遊客講述悠遠的南山故事。

  讓田園牧歌在鄉村復興,展現精神煥發的農村、活力四射的農民、生機勃勃的農業。溧陽採取設計大師、地方政府、機關部門、國有公司、鄉村工匠、農民鄉賢等多方聯動的方式,打造特色田園鄉村,其中和藍城集團的合作,就是一次探索創新。在藍城創始人宋衛平看來,從旅遊度假産品到近郊生活,鄉村不僅安放身體和需求,更是安放心靈的地方,要用田園美學喚醒鄉村活力。藍城集團生動地總結出“112566”戰略:兩個“1”——政府+農民+市民+團隊,融合為一;一個“2”——美好生活、美麗鄉村;“5”是“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鄉村一體化、就地城鎮化”;兩個“6”,第一個“6”是三農和三生,第二個“6”是一産二産加三産。

  走進戴埠鎮楊家村,已有9個自然村的建築和庭院美化完成,河道疏浚一新,鄉間小路鋪上了老石板遊步道,破舊農屋翻新,掩映青山稻田間。“通過有機水稻、特色苗木、果蔬的種植改造,打造集生産、生活、生態于一體的新型鄉村展覽館,秋天趕來拍照的遊客多著咧。”村支書楊旭宇介紹,楊家村將專注科技農業,讓生産點同時也成為觀賞點。

  以人為核,原住民笑臉成最美風景

  走進上興鎮聯豐村,廢舊磚瓦經過改造成為村頭小品,竹籬笆紮在土地裏規規整整。鄉村工匠易明平隨手拿起一塊瓦説,這些都是鄉村工匠手裏的“寶貝”,打造美麗鄉村就像還原一幅久遠的圖畫,要在接入現代設施的同時,用鄉土材料、傳統工藝重現老墻庭院、籬笆藤蔓、小橋流水的景象。

  目前活躍在溧陽的鄉村工匠團隊已有10個,他們生於斯、長于斯,對腳下的這片鄉土滿懷深情。雖然沒有高學歷,做的事業不是“高精尖”,但個個身懷絕活,土木建築、園林景觀、混凝土仿製。每一個美麗鄉村改造完成,就引回了一批在外打工的村民。精心搭建的鄉村舞臺有了演繹主角,鄉村逐漸找回了活力。走進溧陽塘馬村的本鄉本土屋,一股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到網紅麵館吃碗麵,在美音梨園唱段戲,去‘以茶代酒’喝杯茶。”溧陽市住建委主任錢棟向大家發出邀請,“激發原住民的活力,讓懂農村、愛農業、親農民的人,一起為鄉村振興出一份力,為自己圓一個田園夢。”

  讓原住民的笑臉成為鄉村最美的風景。農民不僅參與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過程,還能享受現代農業産業效益、資産收益增長等帶來的紅利。在上興鎮龍峰村白露山生態園,老闆余慶貴忙得不亦樂乎。生態園內建起了高端民宿,實現了遊客從“看一看”到“坐一坐”“留一留”。農業觀光、水果採摘、休閒生態旅遊,三産融合。2017年,白露山生態園營收8000萬元。“龍峰村4000多名村民,只要想幹活,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余慶貴説,白露山生態園85%的員工是本地村民,他們變身服務員、保潔員、駕駛員,每戶每年增收至少3萬元。

  溧陽市還出臺《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人才政策,在鄉情鄉愁的聯結下,吸引各方賢達投身鄉村建設,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在鄉農民自主創業,培育新型農民,並吸引高校畢業生、城鎮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等各類人才下鄉創業。同時計劃通過度假、康養和鄉村創客經濟,引入適量都市人群,重構多元化的鄉村田園産業結構,提升鄉村經濟活力。

  以路為媒,核心公共資源處處見景

  這個國慶,央視先後三次聚焦溧陽1號公路。行駛在1號公路上,天目湖的山水、瓦屋山的翠綠、神女湖的恬美、深溪岕的幽靜。隨處可感“顯山露水、自然通透、鄉村野趣”。旅途間隙,可在驛站小憩,亦可登上觀景臺,觀賞山野美景。溧陽市政府將核心資源整合成開啟農旅融合的“金鑰匙”,在發展路徑上追求處處見景,但不是村村點火,而是通過天目湖品牌、1號公路、溧陽茶舍等區域核心公共資源的整合打造,塑造農旅融合“新樣板”。

  以路為媒,打通了富民強村的新渠道。365公里的1號公路把主要的景區景點、文化遺存,220多個鄉村旅遊點,62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串聯起來,沿線山水風光、田園風情、鄉村野趣躍入眼簾,酒店民宿、房車營地、驛站驛亭走入畫中,隨手一拍便是風景,180多萬遊客慕名而來。

  1號公路的通達,催生出260余家演繹“詩和遠方”的溧陽新型茶舍,高端民宿、秀美山水的悠然恬適沁入人心。節假日,“閒庭”“綠鄉”“竹馬嶺” “香雲小築”等新一代 “溧陽茶舍”更是一房難求。

  溧陽還積極探索研究適用於鄉村的風景道服務設施建設,規劃設置了驛站、景觀臺、休憩點,兼具餐飲、住宿、旅遊諮詢、車輛租賃等功能,滿足自助式旅遊。路通了,景美了,遊客越來越多。74歲的平橋村村民陳其元説,每天有五六十輛來自外地的旅遊車,遊客超過1000人。他出售自産的冬筍、百合幹、豇豆干等,每天能賺100多元。(新華日報 記者 蔡煒 萬小珍)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