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發佈研究生教育品質年度報告
新華日報  2018-11-02 11:13:27

  原標題:我省發佈研究生教育品質年度報告——對接需求,“專碩”培養漸成趨勢

  因處於高等教育的“頂端”,研究生教育品質備受社會關注。11月1日,江蘇省教育廳召開新聞通氣會,發佈《江蘇省研究生教育品質年度報告(2018)》。

  該報告由江蘇省教育廳聯合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汪霞教授科研團隊組織編撰,對全省36所研究生培養高校進行調研,聚焦研究生教育全過程並進行深入分析。

  研究生教育規模持續擴大

  在新一輪學位授權點增列中,江蘇省新增博士學位授權高校1所——常州大學,總數達24個;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高校1所——鹽城工學院,總數達7個;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93個,新增數量列全國第一,其中,普通高校專業學位授權點新增52個。博士碩士授予高校數(含特需項目高校)達34個。

  2017年省招收研究生64266人,較上年增加19.97%,其中碩士專業學位招生增幅達45.02%。無論從學位授權點還是招生人數看,江蘇正對研究生教育結構進行積極調整,逐步提高研究生專業學位比例,以匹配創新驅動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嚴把高等教育“出口關”成為趨勢。江蘇省對畢業研究生進行跟蹤調查,報告顯示,全省碩士畢業論文抽檢合格率超過96%。2017屆畢業研究生就業率為96.63%,較上年提高1.63%,其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率略高。畢業研究生平均月薪6343元,增幅達10%。整體來説,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出口品質呈現穩中有升趨勢。

  優秀人士培養對接“高水準大學”建設

  為對接國家“雙一流”建設,江蘇省省級財政經費加大投入,積極推進高水準大學建設,助推高校提升綜合競爭力,向“世界一流”邁進。2017年,首批12所高校經認定成為江蘇高水準大學建設支持高校。

  在教育部開展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江蘇省高校共80個學科進入A類(前10%),總數位列全國第三。最新一期ESI數據顯示,江蘇省有26所高校的120個學科進入ESI前1%,機構數、學科數分列全國第一、第二。未來江蘇省將持續實施高水準大學建設以及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和重點學科建設工程,夯實研究生教育基礎。

  江蘇省正深入推進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從經費保障、寓教于研、國際交流、招生配置和考核分流五大方面加以落實,以創新提品質。全省博士研究生對改革整體滿意度近70%,對科研訓練的滿意度超過74%。全省博士研究生獎助經費投入生均近5.5萬元/年,部分省屬高校在投入力度上已與部屬高校相近。

  “在獎學助學經費投入方面,我們要求所有學校對博士研究生的獎助經費不能低於5萬元,否則考核不合格。不能讓博士研究生一邊打工兼職謀求生計,一邊忙於學習和科研。”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處處長楊樹兵説,未來,江蘇省要在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請-審核機制、資助機制、中期分流退出機制、學位論文評議和答辯機制、校所聯合培養機制、國際聯合培養機制、博士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突破。

  南京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育研究院汪霞説,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品質內涵應進一步深化,學校的資源投入固然重要,品質的聚焦點仍要在“人”身上,要考慮大學給學生的“增值”。研究生教育品質的重心,一定要下移到課程、教學、教師、課堂,品質內涵要更加豐富和細緻,“研究生教育不能滿足於課程開齊、教授上課,要關注和探索教育教學方法,為研究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課程’。”

  聚合力量建産教融合平臺

  2009年國家開始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以來,旨在克服學術型碩士的不足、培養市場緊缺應用型人士的“專碩”快速發展,全國已擁有碩士專業學位類別47個,涵蓋管理、法律、教育、工程技術、農業、獸醫、醫學等行業領域。去年我省普通高校招收的研究生中,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25322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32471人。

  報告顯示,專碩的就業率和平均薪酬都比學碩更高,這與長期以來社會“重學碩輕專碩”的風向恰恰相反,某種程度上也悄然影響著報考人數比例。楊樹兵説,3年前專業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比例是4:6,目前是5:5,“預計2020年將變成6:4,專業型研究生成為主流。”

  無論是教育界還是産業界,都呼籲儘快建立産教融合大平臺。2017年,全省評選新增研究生導師類産業教授205名,在聘總人數超900名,涉及化工、信息、文化、金融、醫藥、農林等行業領域,惠及33所高校,創新資源輻射1000多個企業。江蘇省高校佈局結構更加理性,也更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眼下正是研究生報名的當口,是做學問還是成為高級應用型人士?汪霞建議考生根據自身特點,對未來發展進行明確定位。儘管社會對專碩的性質、功能、培養模式認識程度不同,但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士,無論在規模還是品質方面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求,應用型人士培養是碩士研究生教育大勢所趨,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適應這種變化。

  然而,很多高校的專碩培養仍按學碩培養模式進行。汪霞認為,僅靠校內導師隊伍不能滿足專碩人士培養的需求,需打破傳統體制機制障礙,調動更多校外力量,讓行業專家參與專碩培養。(新華日報 記者 楊頻萍 王拓)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