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培育千支文藝隊伍,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 棲霞創新文化惠民舉措多
居民在棲霞區文化館裏參觀書畫展。 王聰 攝
文化館培訓舞蹈骨幹,再由他們回到社區傳授給當地的舞蹈團隊,擴散文藝“種子”;邀來老一輩藝術家,通過巡展、講座等方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種”在基層。日前南京日報記者從棲霞區文化局獲悉,創新文化惠民,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全區已培育千支文藝隊伍,數萬名居民踴躍參與,群眾文化獲得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11月2日,青年雕塑家王寧勇創作一尊騰龍雕塑送給曾給與他藝術啟蒙的棲霞區文化館。騰龍的原型柴龍,是非常古老的民間藝術,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王寧勇説,柴龍是棲霞的傳統非遺技藝,就像是棲霞文化的一顆“種子”,通過現代藝術的形式,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同王寧勇一樣,作家江廣玉、農民詩人杜懷陽、劇作家黃燕平等一批從棲霞走出去的藝術家,在巡展、講座上,通過自己的作品,與居民互動交流,把文藝創作的激情“種”在人們的心裏。
“在老一輩藝術家們的鼓舞和幫助下,我們也在‘種植’自己的隊伍。”文化館負責人介紹,他們組建文化惠民小分隊,成員來自於社區文藝骨幹、退休藝術家等。近年來,以文化惠民小分隊為龍頭,各街道基層特色文藝活動和隊伍共同參與,為棲霞群眾演出3000多場,觀眾近6萬人次。文化館還組織了“享受陽光”民族舞蹈培訓周活動。每年5月開始,用一週的時間,為全區9個街道97個社區(村)272多名舞蹈骨幹教授舞蹈,再由他們回去後傳授給自己社區的舞蹈團隊,豐富團隊的活動內容。如今已培訓推廣江南舞、爵士舞等15個舞種。
“送文化”變成“種文化”的好處是,藝術節上自導自演的節目多了,反映的都是身邊事,老百姓更愛看了,形成“辦自己的藝術節”的歸屬感。文化館負責人説,如今全區有千支文藝隊伍,活躍著數萬名文藝愛好者。為滿足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增長需要,棲霞區文化局實施“三千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人、以藝悅眾”為工作標準,建設了文化館新館,加強公益培訓;設立微信公眾號,讓群眾不出家門,就可以通過手機來預約文化館各功能室、報名參與活動和藝術鑒賞,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南京日報 記者 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