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腦組織和血漿中有種分子與抑鬱症相關 南京專家一項發現為精準診斷治療抑鬱症帶來希望
本報訊(記者 顧小萍 通訊員 程守勤 崔玉艷) 記者昨天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得知:抑鬱症的發生機制和臨床診斷生物標記物研究獲得新突破。東南大學醫學院與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在抑鬱症模式小鼠血漿和腦組織以及抑鬱症患者血漿中同時發現一種環狀RNA減低,並且與疾病嚴重度相關,該分子有望成為抑鬱症診斷的客觀生物標記物,有助於推動抑鬱症精準診斷、精準治療。
中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志珺介紹,抑鬱症至今病因不清、病機不明,臨床診斷主要依賴觀察、量表測試等表像診斷,導致漏診率、誤診率較高。“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客觀的生物學標記來診斷它,也沒有標準來評估療效的標記。我們的研究就是致力於找到相關生物學標記,讓它能像糖尿病等疾病一樣,通過相應標記的檢測,實現更精準的診斷。”
科學工作者和臨床工作者一直致力於尋找抑鬱症的客觀生物標記物。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腦內小膠質細胞主導的神經免疫炎症參與了抑鬱症發生。東南大學醫學院姚紅紅教授與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張志珺教授、謝春明研究員等組成的課題組共同開展的研究成果發現,抑鬱症模式小鼠“環狀RNA”能激活小膠質細胞,且血漿環狀RNA水準越低,抑鬱症患者症狀越嚴重。
研究結果提示,環狀RNA可能是抑鬱症的一個有潛力的診斷標記物。圍繞這一新發現,一種快速檢測試劑盒正在開發,為將來臨床快速檢測探索道路。張志珺透露,研究團隊最近剛完成第一組驗證,醫生通過物理辦法治療抑鬱症患者,同樣證明,抑鬱症狀的改善伴隨著環狀RNA水準由低到高的走勢。“這進一步驗證了環狀RNA不僅和抑鬱症的嚴重度有關,而且和治療後的療效也有關聯,為抗抑鬱藥物新靶標的遴選和精準治療提供了實證。”張志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