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蘇州:用開放創新造就更多發展“範例”
新華日報  2018-12-11 09:10:00

  原標題:緊抓新時代發展大機遇 以排頭兵姿態直面未來 蘇州:用開放創新造就更多發展“範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搜狗截圖18年12月11日0905_1

陳雨禾 攝

  40年彈指一揮間,蘇州創造了一個令人驚嘆的發展奇跡。

  1978年,蘇州全境範圍內的地區生産總值不足32億元,人均GDP只有634元,在江蘇只能排在中檔水準。2017年,蘇州實現GDP1.7萬億元,列全國第七;人均GDP是江蘇平均水準的1.7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三;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2萬億元,僅次於上海,列全國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常年保持穩定增長,GDP和稅收貢獻量佔江蘇四分之一左右,在全國地級城市中遙遙領先,成為當之無愧的經濟大市。

  開放創新,造就“蘇州奇跡”。改革開放40年來,蘇州緊抓農村改革、鄉鎮企業發展、浦東開發開放等重大歷史機遇,奮發圖強,創新求變,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新蘇州拔地而起。

  “一切波瀾壯闊的過往都是我們勠力同心面向未來的勇氣和動力。”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説,蘇州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傳承弘揚蘇州人敢闖敢試、爭先爭優的優良傳統,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蘇州高品質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新時代“蘇州範例”。

  搶抓歷史機遇實現三次“大飛躍”

  11月22日,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在蘇州工業園區揭牌。這是牛津大學首次在英國本土以外設立的多學科高等研究院,聚焦于生物醫學工程與醫療健康、納米技術與功能材料、環境與新能源等領域。

  8月14日,由武漢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兩所高校與昆山市合作設立的昆山杜克大學,迎來首屆本科生。作為全國首個設在縣級市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該校將為蘇州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領軍人才。

  加上此前開辦的中國內地第一所世界聯合學院——常熟世界聯合學院,蘇州已成為江蘇開放辦學最成功的典例之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世界名校集聚蘇州,既為蘇州蓄積強大發展能量,也成為蘇州推動“由量轉質”的精彩印證。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先後經歷三個重要發展階段,每一次“華麗轉身”,都是緊抓時代機遇的成果,都促成自身的發展飛躍。

  先是“農轉工”。改革開放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初,經由鄉鎮企業大發展,蘇州率先實現“農轉工”的歷史性轉變。接著“內轉外”。上世紀90年代至“十一五”末,蘇州緊抓國際産業資本轉移和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中國加入WTO等重大機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各級各類開發區的龍頭帶動下,蘇州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僅次於上海的外向型經濟高地。

  現在“量轉質”。“十二五”之初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經由對創新型經濟的大力培育和創新型城市建設,蘇州正在加快推動“量轉質”的歷史性轉變,在經濟國際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目前,蘇州以佔全國不足0.1%的國土面積,創造佔全國近8%的進出口總值、2.2%的國內生産總值、1.2%的財政收入,下轄4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前十名。

  把“爭第一創唯一”寫在發展旗幟上

  不久前,省政府在蘇州召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聽取蘇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關情況彙報。蘇州以昂揚的姿態表示,將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産業等優勢,積極主動服務和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力爭走在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最前列。

  這是蘇州敢為人先,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的最新動作。這樣的價值追求貫穿蘇州改革開放的整個歷程。回顧過往,“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三大法寶的誕生,哪一個不是“闖”的結果?哪一個不是“敢為人先”的探索?蘇州市市長李亞平説,蘇州幹部群眾要像以往那樣,秉承敢於爭第一、勇於創唯一的信念,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實踐,在沒有路的地方闖出一條路來,在新的發展中為全省乃至全國樹立樣板。

  40年間,蘇州誕生了全國第一個自主開發的工業小區、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第一個設在縣級市的國家級高新區、唯一一個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和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開發區等多項“第一”和“唯一”。

  作為中新兩國第一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從誕生起就肩負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歷史使命。24年來,園區人篳路藍縷,用無數個“率先”為全國開發區發展探路。園區累計實施130多項重點改革任務,其中,承擔國家級先行先試任務24項,已有19項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蘇州還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先行先試,爭取到一大批含金量較高、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牽引作用較大的改革試點,其中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70個。

  敢為人先,讓蘇州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一面鮮艷旗幟。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社會保障低保、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三大並軌”;在全國率先建立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大數據平臺和工業企業綜合評價體系,填補了政府對企業考評的空白;在全國首創出臺《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生態補償政策上升為地方性法規……每一個舉動,都體現著蘇州人開放的胸懷和改革的熱血。

  以更加務實的姿態謀劃改革再出發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11月27日,蘇州十二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明確提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構築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引擎”,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更多“蘇州範例”。

  去年,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蘇州市工作時提出,蘇州不僅要成為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杆,而且要成為探索具有時代特徵、江蘇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標杆。圍繞“兩個標杆”發展目標,結合自身實際,蘇州作出建設“四個名城”的戰略部署: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名城、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名城、富裕文明的美麗宜居名城、古今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

  佈局改革再出發,蘇州行動緊鑼密鼓。2018年初,蘇州推出“十二項三年行動計劃”,排定今後三年的重點任務、具體項目、完成節點,每項行動計劃都做到細化量化形象化,由此掀起新一輪發展熱潮。

  以“排頭兵”姿態謀劃再出發,蘇州各地飛身而上,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喜人局面。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張家港提出,大力弘揚“張家港精神”,自加壓力,奮勇爭先,全面打造“港城經濟、港城功能、港城生態、港城生活、港城治理”五個升級版。改革開放之初以“碧溪之路”聞名全國的常熟表示,不斷豐富提升精緻城市建設內涵,從“千億服裝城”邁向“千億汽車城”。以“德企之鄉”名動天下的太倉提出,將融入上海的強大勢能加速轉化為參與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強勁動能,打造成為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樞紐性節點。

  11月3日,昆山舉行規模盛大的産業科創中心建設推進大會,中科院南策文院士團隊、中科院閻錫蘊院士團隊各獲1億元項目資助,為該市正在全力打造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一流産業科創中心”添上濃重一筆。

  謀劃再出發,下好先手棋。12月10日,在太湖之畔舉行的“對話蘇州高品質發展”大會上,蘇州提出,將以更加清醒的認識、更加務實的姿態,努力實現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發展,更好地發揮對全省發展的示範作用。(新華日報 記者 李仲勳 高坡)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