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泰興市濱江鎮: 三劑“良方”助脫貧
救濟再多,也很難送走貧窮。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貧困戶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工作開始進入“深水區”,各種阻力和頑疾凸顯。對此,泰州泰興市濱江鎮摒棄“短平快”的輸血式幫扶,創新扶貧攻堅工作思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開“良方”,為低收入農戶脫貧出“良策”。截至目前,全鎮所有低收入農戶已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000元的目標,2018年年底,全鎮所有經濟薄弱村也可穩定實現35萬元村集體收入的脫貧目標,扶貧攻堅成效在泰興市位居前列。
“貼心服務”,項目扶貧見實效
初冬的下午,濱江鎮大馬莊村返鄉創業人員何兆君投資的注塑小五金加工廠房內,工人正在緊鑼密鼓地趕制以完成訂單。何兆君介紹説:“我回到大馬莊村創業,政府不僅給我提供土地指標,在標準化廠房建設上,還為我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幫扶,貼心的服務,使得企業很快走上正軌、順利運行。”
3年前帶著項目回鄉創業時,何兆君廠房的舊址還是一片荒地。想要實現創業理想,建設標準廠房成為他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濱江鎮政府了解情況後,立刻給他提供了土地指標,大馬村村委會多方籌集170萬元資金,加上鎮財政給予的75萬元補助, 26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很快拔地而起。
有了生産經營場所後,企業發展非常順利。2017年,何兆君的企業為大馬莊村增加了15.8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大馬莊村也成功摘下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
當下很多地方採用建設標準化廠房的方式幫助經濟薄弱村脫貧致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建好的標準化廠房卻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項目而閒置,這無形中給經濟薄弱村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背離了脫貧致富初衷。
如何打破這種傳統的“輸血式”扶貧思路?“我們先招引村裏的返鄉能人回村創業,確定了投資項目後,鎮政府再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為企業量身定制標準化廠房。” 濱江鎮黨委書記馮翔介紹説。
對在經濟薄弱村落戶創業的企業建設標準化廠房,濱江鎮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按照廠房總體建設資金的50%(最高不超過75萬元)這一標準提供財政幫扶,幫助他們量身定制標準化廠房,讓創業項目儘快落地見實效,以此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同時,充分發揮“村企結對幫扶”的效應,凝聚多方力量,激發轄區骨幹企業回饋社會的桑梓情懷。今年已累計幫扶149萬元。
像大馬莊村一樣,濱江鎮西江村、聯楊村、雙彭村等經濟薄弱村也通過招引項目後建設標準化廠房,以項目扶貧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陸續走上脫貧路子。
截至目前,濱江鎮共為6個經濟薄弱村扶持建設標準化廠房8600平方米,發放資金補貼達380萬元。“有了標準化廠房和實實在在的投資項目,經濟薄弱村完成脫貧任務就有了底氣,我們計劃2018年年底全鎮所有集體經濟薄弱村達標出列。”馮翔信心十足地説。
“一村一策”,村村都有脫貧路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濱江鎮堅持“一村一策”,依據全鎮集體經濟薄弱村不同的村情實際和區位特色,個性化制訂脫貧轉化規劃,明確發展項目,幫助經濟薄弱村穩定增收。
永新村地處泰興市和高港區的交界處,是泰興的北大門。多年來,全村村民以務農和外出務工為收入來源,村內無村辦企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2017年,濱江鎮實施“一村一策”脫貧幫扶策略時,扶貧幹部在永新村調研發現,這裡有一塊荒地緊鄰江平路,建高炮發佈商業廣告宣傳效果肯定很好。在經過充分論證並提交市交運局審核後,永新村多方籌資125萬元,在江平路沿線建立了一個三面高炮LED顯示屏。
濱江鎮鎮長周偉介紹,普通三面翻廣告牌只在3個固定的畫面之間轉換,而三面高炮LED兩面翻顯示屏動態滾動播放商業廣告,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可以大大提高廣告位的效率。“我們在沿著江平路方向的兩個顯示屏上播放商業廣告,在面向永新村村居的一面播放宣傳鄉風文明的公益廣告,商業收入和公益宣傳兩不誤。”濱江鎮永新村“第一書記”華東説,從今年8月份高炮廣告建成到現在,已經有8家商戶和永新村簽訂合作合同,並且已經有3家支付了42萬元的廣告費用,永新村也順利實現脫貧目標。
除了依據地理位置特點建立高炮,濱江鎮還創新性地實施骨幹企業參與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盤活閒置廠房、翻新破舊廠房,以及優惠出讓標準廠房、調整農業結構、走發展特色農業之路等脫貧方式,轉變傳統的“大水漫灌”式思路,以符合村居發展的方式,讓集體經濟薄弱村實實在在增收、扎紮實實脫貧。
濱江鎮共有建檔立卡經濟薄弱村18個,在“一村一策”精準扶貧政策下,今年年底,濱江鎮所有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將達35萬元以上,全部實現脫貧目標。
“政策兜底”,戶戶脫貧有底氣
“沒想到在鎮上和村裏的幫助下,我還能夠走上脫貧的道路。”中秋節前夕,濱江鎮大馬莊村將承租廠房的部分經營性收入支出1200元打到了徐繼林的賬戶上,這讓69歲的老漢覺得特別欣慰。
在養女出嫁後,貧困戶徐繼林就一直一個人生活。平時在村裏看護垃圾池和管護道路以及做雜工,一年大概有3000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轉資金2916.5元,雖勤勞但勞動能力有限的徐繼林仍無法擺脫貧困,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近年來,濱江鎮通過轉移就業、發展産業、五保兜底等措施,促進大部分低收入農戶穩定脫貧。儘管如此,仍有43戶60人的一般貧困戶脫貧困難較大,涉及大馬莊村、仁壽村、中興村、聯楊村等村。“針對徐繼林這樣的一般貧困戶,我們採取資産收益分配兜底的方式,按照低收入農戶人均7000元穩定收入的標準,從村集體經濟收入中分配部分收益作兜底,保證他們達到脫貧標準。”周偉説。
在推進資産收益分配兜底貧困戶脫貧工作中,濱江鎮以仁壽村為試點,通過前期對低收入農戶全面核查收入情況,結合支出性費用,排查出有勞動能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7000元的一般貧困戶10戶15人。隨後仁壽村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通報核查出的擬兜底人員名單、基本情況及收入情況,並向村民代表彙報盤活原有閒置廠房後獲得的收益,用於未脫貧戶、返貧戶分配。通過民主評議接受群眾監督,對公示無異議的一般貧困戶,上報鎮級審核後按方案打卡到戶。
以仁壽村為模板,濱江鎮督促各村嚴格履行民主程式,按照規範步驟,有序制定實施項目資産收益分配方案,全鎮43戶一般貧困戶享受到的項目收益分配,目前已累計達8.13萬元。
憑藉轉移就業、發展産業和資産收益分配兜底一般貧困戶等精準扶貧方式,截至9月30日,濱江鎮一般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已達7000元以上,全鎮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新華日報 作者 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