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企合作” 打造産業化聯合體
南京日報  2018-12-17 11:44:16

  原標題:“社企合作”,打造産業化聯合體 農業合作社如何行穩致遠

  這幾天,南京湯農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時西福,一直在瀏覽各種門店裝修方案。原來,合作社斥資180多萬元購置的兩間門面房即將交付,將打造成大米直營店,進一步打響“惠泉”大米品牌。從運營合作社到運營品牌,湯農農業花了11年。

  在這11年裏,南京市農業合作社也在發展“快車道”上奔馳著,但資金短缺、人才斷層、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也制約著部分農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相關專家及業內人士表示,打造農業産業化聯合體不失為推動農業合作社更好發展的一個有益嘗試。

  涵蓋種養殖,南京市已有合作社近5000家

  2007年,我國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支持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抱團發展”。截至目前,南京市共有農業合作社近5000家,由於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牌銷售,農業生産降本增效,一大批合作社紛紛走上良性發展軌道,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位於六合的大聖水芹合作社由15個水芹種植大戶和鎮農經中心人員共同發起成立,統一佈局生産、技術標準、産品收購、加工和銷售,統一使用“大聖”商標,一改曾經有市無價的境況,逐漸打響了“大聖水芹”知名度,收購價格較合作社成立前高出七成,不但帶動了社員致富,也持續引領周邊農戶增收。

  在南京浦口,石村社區的葛峰聯合9個家庭農場主,成立了石村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每戶家庭農場的人均純收入比入社前增加了20%。 

  人才斷層、資金短缺等成合作社發展堵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制約合作社繼續成長的瓶頸依然存在,部分合作社規模小、實力弱,限制了其功能作用的發揮。 

  南京湯農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時西福今年已66歲,近年來悉心培養的人才不斷流失,目前正在尋找“接班人”。青松水産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邢青松曾在不同場合呼籲相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年輕人返鄉。 

  除人才斷層之外,部分合作社還沒有打開市場大門。六冶茶葉專業合作社雖擁有3000斤的年生産能力,但沒有專業的銷售團隊,市場開拓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每年只好生産2000斤,産能得不到完全釋放,盈利水準無法實現飛躍。 

  投資大、週期長、回報慢,是農業的三大特點。因此,資金實力、貸款額度成了影響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進入江蘇省優先扶持農民合作社名錄的合作社,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可通過“惠農貸”,申請200萬元額度的貸款,“由於需要建倉庫、購置農機設備,這些貸款加上合作社盈利根本不夠,都是我借錢週轉或者自掏腰包補貼。”合作社理事長許乃兵説。 

  農業産業化聯合體或成“良方”

  “農業合作社還處在成長階段,部分合作社作用不夠顯著、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等問題都在情理之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合作社研究專家應瑞瑤表示,加快推進農業産業化聯合體建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聯合發展,發揮龍頭企業核心引領作用,有助於疏解部分合作社資金乏力、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發展堵點。

  2015年,湯明法與金牛湖街道周邊村民集中了4000多畝土地,成立大郝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由於銷路不暢,社員們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收益有限。與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成農業産業化聯合體後,合作社在播種、施肥等環節都會得到天緯農業選派的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社員資金緊張,無力購買種肥藥等生産資料、支付植保收割等費用時,天緯農業還會幫忙墊付。“與天緯農業合作,我們不但提高了種植水準,增加了産量,還降低了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幾乎沒有後顧之憂。”湯明法告訴南京日報記者,合作社2018年增産約10%,增收幅度在10—20%之間。

  “作為農業産業新模式,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合同等形式,使得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有利於推動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促進農民增收。”應瑞瑤説。 (南京日報 記者 孫敬清)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