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愛教育事業 關愛學生身心 江蘇涌現一群“四有”好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近年來,江蘇涌現出一群優秀的人民教師,他們以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的標杆。
常州市麗華新村第二小學是一所普通小學,學生大多是外來工新市民子女,很多家長沒時間輔導孩子學習,一大早將孩子送到學校,放學也沒法準時來接。於是,老師們下班後自發地留下來,輔導不能及時離校的孩子,一堅持就是18年。他們不求報酬,甚至還會自己貼錢買一些餅乾、糖果分給班裏的孩子。問起堅持的理由,他們的答案只有一個——責任。
只有自身成為一位有理想信念的老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開出絢爛的花朵。麗華新村第二小學的老師們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不平凡的堅守,生動詮釋了師德素養的內化於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豐富內涵。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師。鹽城阜寧縣蘆蒲初級中學的司萬平是一名鄉村英語老師,除了任教一個班的初三英語兼班主任外,她還是女生宿舍管理員。宿管工作要求老師幾乎24小時在校,和200多個學生同吃同住。宿舍樓裏非常嘈雜,一般人待久了感覺吃不消,司萬平卻甘願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每天5點半起床,為全校24間女生宿舍提供“人工叫醒”服務;夜裏查房兩三次,將近12點才能放心休息。她值班室的門從來不關,學生有事可以隨時找她。有的女生剛住校半夜睡不著,司萬平就陪她入睡;有的女生半夜生病,司萬平就背著去醫院;有的臨考前突擊看書,司萬平就做紅棗茶宵夜給她們吃……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她“媽媽老師”。從教30多年來,司萬平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用寬闊的胸懷、柔弱的肩膀和超常的堅韌,為鄉村學生撐起一片藍天。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20年來,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朱愛華一直在探索實踐適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她打破單一學科的壁壘,創新提出“語文+”概念,加入其他學科、其他方面的元素,引導孩子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跨界整合、融通創新。“跨界整合”的小學課堂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分科教學,而是把各個學科的因素按照主題整合起來,強調結構思維而非線性思維,鼓勵兒童的創造性、發散性思維,更符合少年兒童的學習、成長規律。朱愛華帶領如師附小團隊研製的一套跨界學習指南,包括5大實施策略、12門“學科+”的操作樣式、100個“大成小秀”場等,引來同行與專家的高度關注。
教育是愛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好教師還要有仁愛之心,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從事的職業,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師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全國十大“最美教師”陳錦華,在泰州市實驗小學東校區從教37年。10年前,陳錦華留意到在校學生中50%以上是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子女,還有為數不少的孤貧兒童。由於缺少心理關愛、缺乏感情寄託、缺失家庭教育,不少孩子學習習慣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內向、自卑、敏感。如何讓這些孩子跟同齡人一樣擁有幸福童年?在陳錦華的倡導和推動下,學校36名女教師與58名留守、孤貧兒童結對,並取了一個溫暖有愛的名字——“教師媽媽”,陳錦華也成為全校第一個男性“教師媽媽”。如今,泰州教育領域掀起爭當“教師媽媽”的熱潮,關愛留守、孤貧兒童的先進事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教師媽媽”已經成為泰州市新時期師德建設的一抹亮色。
江蘇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江蘇省教育領域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工作正穩步推進,廣大教師身處教育一線,對學生的需求最了解,對教育的問題最熟悉,對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最深切,良好教育生態環境的建設需要廣大教師的認同和參與,需要優秀教師的奉獻和創造。“發展教育事業,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給學生和家長提供更全面、更有品質的服務,教育改革也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新華日報 記者 王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