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鹽城開通試運行首條智慧化道路
新華日報  2019-02-22 13:41:52

  原標題:鹽城開通試運行首條智慧化道路 “智路”,讓車路城“説上話”

  首條智慧化道路示範項目近日落戶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並開通試運行。此項目利用自動駕駛平臺、自動泊車平臺、車路協同平臺,以三維視角應對全開放的城市道路,不僅實現車與路、城的協同,讓自動駕駛“輕裝上路”,也為系統性解決城市交通出行難題,提升城市管理能效提供樣板。

  當車不再是機械的運輸工具,而是你默契的出行夥伴;當路不再是沉默的柏油馬路,而是智慧的高速網絡通道;當城不再是冰冷的水泥建築,而是人們享受愜意的自由空間……萬物互聯為人們出行創造無限可能,特別是自動駕駛技術出現,讓解放雙手,徹底改變出行方式成為現實。

  這條路貴在“場景”豐富

  從湘江路拐上九華山路,沿途多處裝有攝像頭、微波雷達,這條“L”形、全長8公里、位於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全球首條“智路”,令人充滿期待和想像。

  “這條路貴在‘場景’豐富。智慧駕駛系統需要很多‘場景’來做試驗,但許多路的‘場景’非常少,很難放開手腳大規模做試驗。” 華人運通技術有限公司與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這條 “智路”,在華人運通董事長兼CEO丁磊眼中,這條路與其他城市的智慧道路大為不同。“那些路一般選擇場景簡單,多為半封閉園區或高速道路,相比之下,這條路有著開放的城市交通綜合測試環境,高架、地面道路、匝道、環島,還有轉彎等多種路況,將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道路交通的智慧化管理需求充分結合,而微波、鐳射、攝像頭等則能在不同氣候、不同場景中捕捉不同道路狀況。”

  只看路面看不出門道,但路的背後有著強大的“智”的支撐。華人運通用自動駕駛、自動泊車、車路協同三大自主核心技術平臺,實現車端控制、路端感知、雲端決策,高科技讓這條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智路”。

  “我們從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精選一部分道路進行分析,從道路類型、場景及路側傳感、邊緣計算、通訊技術等方面入手,發現鹽城這條路在所有評價標準中,各個維度均領先。”丁磊説,“造‘智路’比改造物理的路簡單,把感測器、路邊邊緣計算設備放上去就行。它的複雜不在於硬體,而在於其背後的龐大的支持系統。”

  讓車和路“説上話”

  行駛在路上,如果還能專注地欣賞風景、閱讀、聽音樂,把全神貫注開車的時間用來做有意義的事,出行將會變得愉悅,這也是“自動駕駛”最吸引人之處。

  “目前交警和紅綠燈仍是規範道路交通的主要手段,車和路有效‘溝通’少。” 華人運通副總裁李謙認為,再智慧的車,如果感知範圍小、場景信息少、處理方式單一,只能在一條“原始”的路上行駛,是有風險的;但如果這條路可對所有行駛其上的車輛進行控制,就等於給車加了“雙保險”。“智慧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堅信,智慧出行不但要考慮車的因素,還要更多地考慮路和城,車、路、城三者協同開發。”

  科技和智慧化産業高速發展,交通不該停留在由紅綠燈、交警指揮的現狀。丁磊坦言:“車作為城市裏的一個節點,是數據和信息的匯聚點,又在城市裏面流動。從智慧車出發,通過技術,從未來城市系統的需求角度切入,由車到路到城,我們要形成一個中心樞紐,而不是去造城或造路。”

  一旦車和路“説上話”,路端傳感系統就能彌補人的盲區,駕駛員沒看到的,路卻能“看”到。車路協同後,路會告訴車“我看到什麼”,車會告訴路“我經歷了什麼”,從而賦予車以“千里眼”“順風耳”,從而保障安全、暢通出行。車的感測器和路的感測器一起處理信息,決策分析能力也會大幅提高,路也成為“智路”。

  形成車路城大協同

  隨著智慧駕駛技術興起,阻礙智慧駕駛技術開發利用的瓶頸隨之顯現,其中之一就是單車成本過高。“自動駕駛是出行産業追逐的終極領域,傳統廠家、科技巨頭、行業新秀推出的自動駕駛項目層出不同,然而,成本也伴隨感測器的增多而不斷增加,天價車不應是自動駕駛的必然代價。” 李謙説。一部較為完善的智慧駕駛系統價格不菲,但如果把投在車上的錢都集中到路上,系統成本就會大幅降低,“更經濟”應是智慧交通的理性選擇。

  “華人運通以智慧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的‘三智’戰略系統化解決方案,為鹽城深入推進‘一部車’戰略、建設智慧汽車産業高地提供重要支撐。”鹽城市副市長孫軼告訴記者。

  在李謙看來,從感知協同到計算協同,再到智慧協同,從車的單體智慧到車路混合智慧,再到城市的群體智慧,最終形成的是車、路、城的大協同、大智慧。展望未來,“智路”將帶來什麼樣智慧交通?丁磊心中有個“四零”願景:零事故、零擁堵、零路怒和零駕駛員。(新華日報 記者 卞小燕)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