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經驗”彰顯改革影響力
南京日報  2019-02-25 10:03:39

  原標題:不見面審批加速度,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南京經驗”彰顯改革影響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res03_attpic_brief

南京江寧區市民在“一站式”審批服務大廳等待辦理手續。 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2018年9月10日起,南京江寧區投資建設項目“一站式”審批服務大廳對外試運行,19個綜合審批窗口,涉及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4個階段的全流程服務。作為全國16個試點城市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承擔此項試點任務的城市,我市去年啟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實現一個工程建設項目,從申報立項用地規劃許可證階段到辦理産權登記,根據項目不同,不超過40、60、80個工作日的“南京速度”。 

  2018年,南京市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864”改革處於全國第一方陣;“不見面審批”“預審代辦制”等“南京經驗”在全國推廣;不動産登記效率在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營商環境評級中位居全國第一。以“客戶需求導向、國際慣例標準、落實改革要求”為特點的全國最優營商環境示範城市創建全面啟動,在《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2018》中,南京躋身全國前10。 

  突破“體制之縛”,集聚全球創新動能 

  南京最大的優勢是人才科教資源。2009年,南京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由此拉開了城市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大幕。之後,南京持續10年先行先試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尤其是2018年提出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並推出了南京市委1號文件和45個一攬子配套創新政策措施,在持續改革中突破“體制之縛”。 

  如何有效地激發創新資源?南京的思考是:充分利用南京53所高校、83萬在校大學生、82位兩院院士、一大批大院大所、國家級研發平臺和高層次人才團隊的科教資源優勢,組建聯通政、産、學、研、金、介的新型研發機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南大教授高翔和他的團隊拿出了800萬元現金,成立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佔股八成。研究院還打破體制機制約束,放手引進高層次人才。一名法國的博士,除了股權激勵外,給他開出的年薪近百萬元。

  僅一年時間,這樣人才團隊佔大股,以項目化、市場化形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建了208家。

  數據顯示,2018年,南京突破“體制之縛”,面向全球集聚創新動能,7項關鍵創新指標快速提升,其中,全年高企凈增1282家,增長70%;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43%,首次躍居全省第一位;南京高新區按原統計口徑提升7個位次,首次進入全國前20強;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全年增長17%,首次突破1萬億元。這種爆髮式增長,表明經過多年的持續探索,科技創新已經成長為推動南京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不見面審批,催生最佳營商環境

  2017年,南京棲霞區率先自主開發“不見面審批”系統,開出全國第一份“不見面審批”營業執照,得到了中央編辦的認可,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也給予點讚。2018年3月,“不見面審批”2.0版升級上線,成功入選江蘇省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 

  在棲霞區、江寧區的領跑下,南京跑出了“不見面審批”的加速度:南京各區已編制完成第一批“不見面審批(服務)”事項清單;打開微信就能審批地下管線規劃;溧水區、高淳區行政審批局同時掛牌,一枚印章管審批,辦證實現立等可取……迄今,南京“不見面審批”覆蓋面已達到80%,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讓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去年以來,“不見面審批”在全市推廣,進一步催生南京最佳營商環境。 

  2018年1月,南京市工商局在全市上線市場主體名稱自主申報平臺。江北新區的南京天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國祥,第一個採用該平臺完成了公司命名申報。 

  市民季文文也是“不見面審批”的受益者。他關注了微信號“商事登記不見面”,操作了“刷臉”識別、人證一致、電子簽名、提交材料、視頻互動等環節,經核對無誤,15分鐘後營業執照就列印了出來。從最初在南京市工商局網站申請到最後領照,季文文全程“不見面”,執照是免費快遞到家的。 

  圍繞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城市,2018年,南京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做好服務企業“店小二”,努力讓企業“一事不兩跑、一事不兩批”。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南京審批時效整體提速50%以上,成為繼天津之後全國第二個沒有非行政許可審批的城市。通過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南京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8年9月4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部署大會並出臺《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引發廣泛關注。南京企業紛紛為該政策點讚,表示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這100條中,15條是全國首創,30條國內領先。 

  “營商環境相當於一個企業的空氣、陽光。空氣新鮮,陽光充足,企業才能茁壯成長。”南京巨鯊顯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衛説,南京的營商環境非常好,創業創新生態一流,他非常看好未來的發展。 

  2019年,南京市對標找差創新實幹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八項對標任務中,改革對標將強化攻堅克難樹品牌,在“放管服”、國企國資、生態文明以及江寧集成改革等重點領域再啃下一批“硬骨頭”,紮實推進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等試點,打造一批改革亮點,提高南京改革的影響力。

  聚焦民生發力,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在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人民”始終是最核心的關鍵詞。改革,就是要讓普通人擁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2018年6月,住在南京市點將臺社會福利院的吳大爺出現肺部感染,無法自主進食,轉入福利院內設機構南京民政康復老年醫院臨床營養中心。在對吳大爺肺部感染對症治療的基礎上,醫護人員按營養處方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腸營養支持。住在醫院,日常照料是個難題;住在家裏或者敬老院,看病又很麻煩。南京探索的醫養融合改革有效解決了這個兩難問題。 

  2018年以來,南京市聚焦民生發力,全面深化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改革,全國首創的醫養融合養老服務模式被民政部推廣,全面推行“彈性離校”做法獲教育部肯定。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初步建成以家庭醫生為突破口的分級診療平臺,五大救治中心建設順利推進。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簽約率達73.18%。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實施方案,異地結算人次和費用數量均居江蘇省第一。

  在教育領域,南京的改革也在為全國探路。隨著今年新學期的開學,南京市以集中寫作業、看課外書為主的小學“彈性離校”改革進行“服務升級”,各校逐步推出各類興趣班、社團活動供參與“彈性離校”的學生選擇。按照南京市教育局要求,2019年30%以上的小學將進行試點,到2020年實現全覆蓋。(南京日報 記者 毛慶)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