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京日報近日報道,南京江寧祿口街道有兩家相距不過兩公里的家庭農場,一家種植水稻面積1200畝,另一家僅為140畝。兩家農場種植規模相差很大,但2018年秋糧收益卻都是40多萬元。畝産效益更高的農場主表示,這多虧了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的幫助。
所謂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即強調專業化分工,由上中下游各個環節裏的專業主體來經營,從而提高全産業鏈要素,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但在這個案例中,還有比“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更有價值的東西。農場主的思路和做法,不僅符合農業産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更契合了農業高品質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
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是構建好産業、生産、經營三大體系。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産方式改造農業,只是其中之一;同步促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經營的集約化、規模化、社會化、産業化水準,才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40%的耕地由270萬農業新型主體在經營,另外60%耕地仍由剩餘的2億多農戶經營,“大國小農”仍是基本國情與農情。因此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的主要方向,就是加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通過土地託管、聯耕聯種等方式,提高種植規模和經營水準。報道中畝産效益更高的農場主,通過全託管模式“解放”了雙手雙腳,自己去抓品質、品牌和行銷,恰恰是一個從小農戶轉型為新型主體的典型樣本。實踐證明,會種地、種得多固然重要,主動改變粗放發展方式,不斷擴大自身産業鏈和價值鏈,才能最終提升綜合效益與市場競爭力。
農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涵,是更注重資源節約,更注重産品品質。當前,市場上農産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卻不多,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鼓勵更多小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主體,通過社會化服務加入到産業鏈條中,實現品牌化、渠道化,將會大幅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同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消費者對優質、安全、特色農産品的需求。
“140畝種出1200畝效益”是農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對個體而言,需要充分激發主體意識,儘快完成思維轉變,主動擁抱新模式、新業態,腦袋富了口袋才能富。站在政府和社會層面,則要大力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生産性服務,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讓不同規模的各類主體都能進入農業現代化大潮中,分享産業化經營帶來的紅利。(南京日報 作者 劉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