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州高新區力促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耦合 打造創新“反應釜” 注入創新“催化劑”
3月16日,蘇州市與南京大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落戶蘇州高新區,在人才培養和産學研協同創新等方面,全方位助力地方科技成果産業化。
南大新校區落戶,成了蘇州人熱議的話題,更讓項目所在地蘇州高新區興奮不已。“只有把創新資源變成創新引擎,我們才能在高品質發展中走在前列。”蘇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虎丘區委書記、區長吳新明説,南大新校區的到來,相當於給蘇州高新區此前大力營造的“創新資源反應釜”里加入功能強勁的“催化劑”,必將激發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耦合,加速創新成果變現,全面推動産業升級。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蘇州高新區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過20多年努力,成功躋身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在全省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綜合評價中名列前茅。篳路藍縷,蘇州高新區決策者清醒認識到,創新驅動能力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在科教資源相對匱乏的蘇州高新區,必須在創新資源集聚和創新生態的營造上保持恒心和定力。
在這一發展思路下,集聚大院大所等高端資源,成為蘇州高新區在過去10多年內鍥而不捨的追求。截至目前,蘇州高新區已成功“牽手”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浙大工研院、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超過100家。
“我們這些年精心培育的創新土壤如何結出豐碩的産業化果實,是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關鍵課題。”吳新明説,蘇州高新區擁有的大院大所數量不少,但科技資源與地方經濟結合不緊密,轉換應用不夠,必須變創新“大勢能”為發展“強動能”。
3月初,蘇州高新區成立高新技術産業轉化促進中心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元,主要職責就是加快推進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促進中心的使命就是確保全區優質創新資源集中到優質項目、企業上,撬動創新成果儘快落地。”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陶冠紅介紹,去年,蘇州高新區全社會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00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高出蘇州市平均水準0.7個百分點,已多年保持蘇州市第一。
大院大所是創新成果主産地,也是蘇州高新區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耦合的“牛鼻子”所在。“蘇州高新區為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了非常好的創新土壤,激勵考核體系也愈發完善,激勵著我們積極孵化項目,在地方開花結果。”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董立戶透露,研究院在蘇州高新區成立僅一年多,已引進20個高水準研發團隊,孵化落地12家産業化公司,簽署54個産學研橫向合作項目,實現合同收入4000余萬元。無獨有偶,浙大工研院落地以來聯合企業共建12個研究中心和10個聯合研發中心,校企合作成果已實現直接經濟效益超10億元。不久前,中科院蘇州醫工所與蘇州鼎實共同研發的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一舉打破由發達國家長期壟斷這類儀器中高端市場的格局。
讓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耦合,落腳點在項目和企業。春節假期剛過,蘇州高新區全區工作動員大會就將今年定為“項目加強年”,緊接著,長光華醫梅裏埃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項目等29個市級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眾多高品質現代産業類項目受到廣泛關注。與此同時,蘇州高新區明確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作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途汽車是省及蘇州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專業從事新能源純電動乘用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研發生産,落戶蘇州高新區已4年,這裡高效務實的政務服務讓該公司財務部部長高慶感觸頗深。“他們真的很懂企業。我們剛落戶時特別需要資金扶持,高新區就整合企業信用信息,組織銀行和我們一起召開銀企懇談會,將前途汽車的項目貸款由2.8億元一下子增加到6億元。”如今,前途汽車自主研發的中國首款城市電動跑車——前途K50已量産上市,後續5款量産車型已在研發試製中。
3月22日,蘇州高新區科技創新大會提供的一組數字讓人眼前一亮:2018年全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0家,同比增長50%;新增産學研合作項目431項,獲批各級企業研發機構110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上高企研發機構有效建有率達到94.75%;全年申請發明專利8626件,近90%來自企業,主要創新指標均在蘇州三甲之列,創新動能的超強“變現”即在眼前。(新華日報 記者 陳雨薇 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