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造棚戶區 注入文化魂 南京香林寺將再續《紅樓夢》文脈
3月的南京城,一片春意盎然。南京玄武區梅園新村街道的香林寺溝,門牌上寫著佛心橋37號的院落裏,三棵銀杏參天而立,一座看不出年代的古剎被包圍在辦公樓和居民樓中間。“這是著名的香林寺,它可是曹雪芹的家廟,《紅樓夢》裏的鐵檻寺,就是以它為原型。”梅園新村街道負責人介紹,2019年,玄武區啟動香林寺溝棚戶區的徵收工作,改善河道岸線兩側居民的生活環境同時,讓這個藏在深閨的歷史文化遺跡重新煥發光彩。
曹雪芹家廟只剩一座空殿
“鐵檻寺原是寧榮二公當日修造,現今還是有香火地畝佈施。”這是《紅樓夢》第十五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中的原文,紅學專家考證,鐵檻寺的原型,正是靠近富貴山隧道的香林寺。據史料記載,曹家是香林寺最大的施主,這裡也曾是曹雪芹的家廟。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時,來到南京老城東北角的興善寺,見這裡樹影婆娑,精緻清幽,御筆題額“香林寺”。浩蕩的皇家衛隊離開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立即請專人設計、擴建香林寺。400多年前,南京的善男信女們劃著小船,由城裏的內秦淮河拐進香林寺溝,一路抵達寺廟,場面蔚為壯觀。寺廟中三株古銀杏,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比曹雪芹還年長。當年生活窘迫的曹雪芹,曾應兩江總督尹繼善邀請回到南京任文書,期間他遍訪曹家故居和故人,就曾到過香林寺。
飽經歲月的侵蝕和戰火的摧殘,香林寺早已沒有當年的風光,大部分建築已經被毀。僅存的大殿,只有屋脊兩端的獸吻和柱礎上刻著的蝠(福)、鹿(祿)、獸(壽)等吉祥圖案,透露著歷史的印跡。“聽老輩人説,解放後,還經常有下關的市民跑來這裡打聽香林寺在哪。”在寺廟附近住了30多年的方林老人介紹。
如今,知道香林寺所在的南京市民已屈指可數,被民居和辦公樓包圍的大殿,一度還曾被改作醫院。數年前,玄武區為保護歷史文脈,將醫院搬離香林寺,並對大殿進行了翻修。然而,這座空置的古剎,依然被歲月遺忘在小巷的盡頭。
不能再讓古跡埋沒在棚戶區
儘管只剩一座大殿,但香林寺1992年就被南京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核心主城的這張歷史文化名片,為何門庭冷落車馬稀?
“周邊環境太差了,哪有人願意來!”家住後宰門西村39號的孫厚明直言:“全南京城估計都找不到比這更差的了。”正如老人説的那樣,蜿蜒的香林寺溝從農場巷流往珠江路,沿著河邊的小路,兩側臨河搭建的矮小棚戶一眼望不到頭,幾十年樹齡的大樹鑽出房頂,安全隱患重重。狹窄的道路上,隨處可見的雜物嚴重影響了交通。因為棚戶區的公廁有段距離,部分居民為了圖省事,甚至直接將糞便倒入香林寺溝。河道雖然經過多輪整治,但黑臭水體依然未能消除,“夏天家裏都不敢開燈,否則墻上全是蚊子,看了瘆人。”方林説。
香林寺的東北方向,明城墻沿線的環境綜合整治已經于2018年完工,此前的棚戶區變成了景觀綠地,與城墻和富貴山融為一體。沿著北安門街往南,不遠處就是明故宮遺址公園。處在兩個南京標誌性的歷史名勝之間的香林寺溝棚戶區,顯得格外扎眼。2019年,推進香林寺溝棚戶區改造,被寫進了玄武區政府工作報告,該區計劃投資12.3億余元,提升區域環境品質。根據規劃,此前狹長的河道和道路將被拓寬,兩岸增設遊園小廣場、特色景墻、濱水步道,打造提供居民休閒活動的文化景觀。同時,作為項目的重要節點,香林寺大殿及寺碑周邊也將結合水生態手法,對河道進行改造,引入水生植物提升水質。廢棄水閘將被拆除,設置跨水涼亭及廣場,供人們休憩健身。
“以前,香林寺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被淹沒在惡劣的環境中。”梅園新村街道負責人説,“經過徹底整治,這裡完全可恢復成為一條重現歷史的文化水軸。”
多方合力扮靚歷史文化地標
“早就盼著拆遷了,我們拆遷協議還沒簽,鑰匙和房産證都交給了徵收小組,現在老房子已經夷為平地了!”方林和年邁的父母,在香林寺溝邊各有一間僅26平方米的小房子,今年元旦之後,徵收拆遷啟動,他爽快地答應了下來,率先搬出了院子。
根據走訪調研,香林寺溝片區的徵收拆遷涉及170余戶居民,徵收面積38000多平方米,工作量巨大。但出乎預料的是,這一工程得到了廣大居民群眾的熱烈響應和行動支持。徵收決定下達不到兩個月時間,幾乎所有相關居民都簽約主動搬遷。
孫厚明是他所在樓棟第一個搬遷的,現在已經在附近的清溪村買了一套77平方米的二手房。“原來我們的房子不到50平方米,住了祖孫三代4口人,跟現在比條件差遠了!”老爺子晚年最大的愛好是養鴿,因為房子拆遷,他只能忍痛割愛,“都送給朋友了,搬了新房養鴿子不方便。政府改善了我們的居住條件,我們也要支持他們的工作。”
方林和孫厚明的新住處,都離香林寺溝不遠,搬之前,他倆都看過了棚戶區改造的效果圖。方林説,“這裡以後變那麼漂亮,成了南京的歷史文化地標,肯定要常回來看看!”(新華日報 記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