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省創新構建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
新華日報  2019-04-03 17:01:19

  原標題:我省創新構建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 精準監督,還百姓藍天碧水凈土

  從潘安湖主島碼頭登船,泛舟湖上,一幅靈動的山水長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夕陽下,湖面跳躍著點點金光,兩岸草青柳綠,野鴨、鵜鶘不時掠過,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作為首批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如今的潘安湖風景如畫、遊人如織,徐州市賈汪區也已告別昔日採煤塌陷區的破敗,揮別漫天煤灰的煩惱,榮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旅遊産業蒸蒸日上。

  “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潘安湖畔視察時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到哪,監督檢查就跟進到哪。為護航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8年,省紀委監委創新推動構建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運用“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的方式,開展全流程、嵌入式監督,讓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也讓老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誰不負責拿誰問責,板子打得更準了

  東方小傢具廠就在去村委會的必經之路旁,油漆作業時氣味刺鼻擾民,可上報“散亂污”企業名單時,賈汪區青山泉鎮花莊村原黨總支部書記鐘義盟卻“粗心”地把它漏掉了。該區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將名單對外公佈後,很快接到群眾舉報,鐘義盟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基層黨委政府看重眼前經濟“小賬”,忽視生態環境“大賬”,這在傳統工業集聚的地區較為突出。比如2017年賈汪區職能部門需要屬地配合採取整治、關閉等措施的“散亂污”企業有270個,但屬地主動配合採取措施的僅有150個。“有的黨委書記和鎮長擔心考核、稅收問題,應該扛起的政治責任沒有扛起來。”該區區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袁邦慶説,對於污染防治工作,無論是主管部門監管,還是紀委監委監督,都普遍感到缺少有力的工作抓手。

  問題倒逼改革。去年4月,賈汪區紀委監委率先探索搭建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通過監督提前介入,對監管部門行政執法全流程再監督,對屬地黨委政府履責情況再檢查,形成污染防治責任落實閉環管理機制。

  “賈汪區的先行先試,為污染防治監管提供了新的路徑。”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王洪連表示,在賈汪區試點的基礎上,我們督促徐州市委市政府建成以問題線索處置為主線的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隨後在5個設區市試點,今年2月向全省推廣,實現了舉報在線受理、任務在線交辦、履職在線監管。

  從蘇北到蘇南,新華日報記者一路走來發現,這一綜合監管平臺已在我省全面推開,成為紀檢監察機關探索創新日常監督、長期監督,實現將精準監督貫穿于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過程的有效抓手。截至3月31日,全省13個設區市已通過綜合監管平臺處理污染防治舉報問題線索8.53萬條,其中線上辦結6.04萬條。

  問題線索全流程監管,不作為慢作為行不通了

  “徐州中發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出水口化學需氧量實測濃度超標,超標濃度為50.500毫克/升,已經超過規定排放最高限制標準……”

  2019年2月21日淩晨4點,徐州市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突然彈出的一條預警信息,引起值班人員賈淑凡的注意。判定該問題線索屬於污染防治範圍後,賈淑凡點擊一鍵派發,幾秒後,這一問題線索被轉至企業所在地睢寧縣。從該縣環境生態局接到問題線索,到安排執法人員趕赴現場,再到污染排放行為被制止,處置過程僅用兩個多小時。

  處置效能的大大提速,得益於綜合監管平臺對問題線索的實時、在線動態監管。記者發現,綜合監管平臺不僅把生態環境、交通、工業、農業農村、水利、住建等具有污染防治工作職責的12家單位(部門)納入進來,還將全國環保舉報聯網管理系統、省“263”熱線舉報、在線監測監控等渠道收集的污染防治問題線索全部納入綜合監管平臺,實時在線處置。“我們抓住問題線索處置這個關鍵環節,圍繞黨委政府履責、職能部門處置、社會公眾監督、紀委監委監督等4個方面設置6大模組,將污染防治各責任主體全部納入平臺,督促黨委政府落實主體責任,明確職能部門執法規範,強化紀檢監察機關‘再監督’職能,實現了對問題線索‘一網打盡’和全流程監管。”徐州市紀委監委負責同志表示。

  在淮安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崔泉看來,過去工作做不做、什麼時候做、做到什麼程度,執法部門有不小的“自由裁量權”。“現在問題線索處置全部在網上進行,每個環節都有超期預警,三級預警就會觸發紀檢監察機關介入監督,面對這樣的壓力,誰還敢不作為、慢作為?”他説,現在治污上不存在幹不幹的問題,而是刻不容緩必須幹,還要幹好。

  去年8月,淮安市淮陰區廢黃河水源地保護重點整治項目被淮安市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在線掛牌督辦,但在第三季度,該項目上傳的水源地附近的“旺城建材廠搬遷工程”工作進度與實際不符,涉嫌虛報造假,被綜合監管平臺在線預警並推送到紀委監委監督介面。淮安市紀委監委隨即啟動調查程式,推動責任落實,最終,該項目順利通過整改驗收。

  污染防治協同作戰,群眾獲得感更足了

  這是一場由黨委政府、職能部門、紀檢監察機關合力攻堅的環保硬仗。

  2019年2月, “江陰顧山強酸廢水直排”問題線索進入無錫市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後,很快在線交由江陰市分辦。江陰市及顧山鎮有關部門連夜排查,終於找到污染源頭——江陰鑫旺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原來,該公司將10余噸廢酸排入污水窨井,而污水窨井滲漏至旁邊一破損的雨水管道,最終污染了當地河道。通過6家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污水窨井被第一時間封堵搶修,企業生産污水設備也被依法查封。

  “這樣的問題線索,如果放在以前光靠環保部門一家,根本解決不了。”江陰市環境監察局局長唐海剛説,過去一提到環保,不少人就認為是環保部門的事,實際上,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但單位、部門各打各的牌,“各掃門前雪”現象非常明顯。他欣喜地發現,綜合監管平臺有效整合地方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力量,通過在線交辦明確職責分工,壓實了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擔子,也讓環境執法由“單打獨鬥”向“共防共治”轉變。

  在紀委監委強有力的再監督下,大量群眾反映強烈但久拖未決的問題在綜合監管平臺建成後迅速得到解決。2018年以來先後有30余次群眾投訴,反映徐州市鼓樓區銅沛街道工地施工噪音污染和大氣污染問題。“有一段時間,工地連夜施工,不僅影響休息,遇到颳風天,灰塵還到處飛。”家住工地附近的張榮祥説。去年底,這一問題線索經綜合監管平臺交辦後很快得到解決,鼓樓區住建局和銅沛街道辦事處4人因履職不力被問責,困擾當地居民的“心病”終於得到根治。

  “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作為紀檢監察機關,必須從踐行‘兩個維護’、樹牢宗旨意識的高度切實擔負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立足監督的再監督,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用鐵的紀律守護好‘綠水青山’。”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蔣卓慶説。

  隨著綜合監管平臺功能作用的不斷發揮,污染防治黨政同責、部門聯動、紀委監委監督和社會公眾參與的良好工作局面正在全省各設區市形成。(新華日報 記者 顧敏)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