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邊界河變城中河,沉睡空地成發展寶地 滁河整治助推六合加速崛起
挖掘機不停作業,運輸車輛來回穿梭,工作人員緊鑼密鼓施工……近日,南京六合新城配套工程——滁河左岸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滁河兩岸,定位為江北新區城市副中心的六合新城,建設步伐正全面提速。
數千年來,人們逐水而居,城市的興起與繁華都和河流密不可分,這也是城市發展、産業集聚、人口匯集的必然。滁河的發展變遷,正是六合城市建設的縮影。自2005年以來,六合區推動滁河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了水清、岸綠、城美,拓展了生態宜居空間,迎來了從傳統老城到現代新城的“華麗轉身”。
邊界河變城中河,拉開城市建設框架
老六合人認識的六合城,不是如今模樣,而是10多年前的那個小縣城。“滁河環境綜合整治前,這裡都是破舊房屋。”62歲的陳玉華指著坐落在滁河北岸的河濱花園小區説,過去,滁河是六合人心目中的“邊界河”,河北是城市,河南是農村。
“蝸居”在滁河以北、八百河以東這片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六合城市建設始終放不開手腳。“六合要發展,必須‘東進南移’,跨越滁河,把邊界河變為城中河,做大主城板塊,成為當時的共識。”南京市規劃局六合分局副局長徐陽説。
滁河兩岸曾分佈著造船廠、深井泵廠等工業企業,再加上沿岸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水質日趨惡化,發黑髮臭。無論是從優化生態環境、增進百姓福祉著想,還是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出發,滁河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時候。
2005年,總投資20多億元的滁河環境整治工程上馬。西起葫蘆套、東至果老灘,全長9.6公里的滁河城區段陸續破土動工,兩岸濱水區域及護城河、招兵河、八百河也一併納入整治範圍。
10餘年接續奮鬥,“黑臭河”消失了,沿河的一批市政道路陸續建成,六合大橋、復興橋、古棠橋等6座大橋橫跨滁河,拉開了城市建設框架。
打造城市公共客廳,滁河風光帶遊人如織
陽春三月,滁河兩岸,鶯飛草長。家住滁河附近復興南苑小區的劉雯,經常到岸邊休閒散步,欣賞家門口的風光。她説,滁河兩岸移步異景,秀麗宜人,還分佈著茉莉花音樂廣場、兒童綠籬迷宮、老年活動園等,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樂園。
滁河兩岸,不僅是周邊居民的後花園,也是六合市民熱門打卡地。馬鞍街道城西社區的王婷婷,雖然家距滁河近3公里,依然是這裡的常客,時常帶著蹣跚學步的孩子前來玩耍。
“早在10多年前,滁河岸邊還是另一番景象:年久失修的河堤雜草叢生,沿河道路不暢垃圾成堆……環境綜合整治,徹底改變了滁河‘灰頭土臉’的形象。”滁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指揮部總工程師葉強告訴南京日報記者,滁河風光帶的打造以為居民提供城市公共客廳為出發點,沿岸栽植了香樟、女貞、紅楓、楊柳等景觀綠化樹木和各種花卉;在空間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市民休憩、玩耍的需要,修建了噴泉、廊亭、公園。
經過多年打造,一條具有六合特色、景色旖旎的滁河風光帶漸漸展現在市民面前。春有百花秋賞月,夏有河柳冬踏雪,四季皆有風景,吸引市民紛至遝來。尤其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滁河兩岸流光溢彩,夜色迷人,前來散步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已然成為城市公共客廳。
風景好了,人氣高了,沿滁一帶彰顯城市活力、釋放無限商機,成為資本競逐的熱土。近年來,榮盛、龍湖等國內知名房地産企業紛紛前往落子佈局,禦瓏灣、麗島新苑、龍湖棠城、榮城北苑等近30個居民小區相繼拔地而起,金寧廣場、紫晶城、歡樂港、龍湖天街4個商業綜合體陸續建成開業,成為六合宜居新高地、購物好去處。
宜居宜業,江北新區城市副中心加速崛起
滁河奔流,經冶浦社區突然由西折南,一路蜿蜒,形成彎線,當地人呼之為“滁河灣”。這片在滁河“臂彎”中沉睡多年的空地,因滁河環境綜合整治被喚醒。
“1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空地,六合新城還只是一個概念。”望著六合新城規劃圖,新城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感慨萬千。隨著滁河環境綜合整治,城市南移空間打開,脈絡疏通、筋骨伸展後的六合,2009年順勢啟動新城建設。10年來,大家一錘接著一錘“敲”,六合新城迅速從規劃圖紙裏“跳”到地面上。
當下,驅車行駛在六合新城一期,龍池路、古棠大道四通八達,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六合區中醫院、北京東路小學棠城分校、文化館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這座現代化新城以濱水風貌為特色,呈現出“一心四區”(滁河灣城市中心區、城市公共服務區、橋西片區、雨花片區、莉湖片區)空間佈局、“三縱兩橫”(雄州東路、龍池路、新棠路、古棠大道、江北大道)主幹路網和“一心一帶兩軸多節點”(文石公園、滁河灣濕地公園、江北大道景觀軸、古棠大道景觀軸、社區公園及街頭綠地)的綠地景觀系統。“住在新城,盡享高品質生活。”選擇把家安在莉湖春曉的黃女士自豪地説。
新城跨滁河發展,一期在河西,二期在河東。目前,在新城二期土地上,水利、道路、管廊、景觀、電力等基礎設施工程已開工建設。不久的未來,一座集高端商貿服務、文化娛樂、醫療衛生、都市旅遊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將矗立在滁河東岸,江北新區城市副中心、六合“新街口”正加速崛起。(南京日報 記者 朱曉露 孫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