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時兩年,南京長江江豚科考基本完成 江豚種群穩定生活彰顯保護成效
南京長江江豚科學考察隊在江面上進行江豚考察。 南京江豚保護協會供圖
歷時兩年的南京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已基本完成。科考負責人、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南京江豚保護協會會長楊光5月14日向南京日報記者透露,此次科考顯示,長江南京段目前穩定地生活著一個江豚種群,數量大約50頭,“在長江流域江豚數量總體衰退的情況下,南京段的江豚還維持了一個比較大的種群,充分體現了南京的保護成效。”
在整個長江流域,1991年,約2700頭;2006年,約1800頭;2012年,約1045頭;2017年,約1012頭……由於數量不斷衰減,長江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等級。根據農業農村部2016年發佈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對於江豚的保護分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3種方式。就地保護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劃定保護區;遷地保護是把江豚從野外棲息地遷到人工或半人工的環境下,通過投放餌料等加強保護。
“湖北、安徽利用長江的一些故道,在進行遷地保護的嘗試。”楊光坦言,長江南京段沒有合適的、足夠大的江段可以封閉,因此不具備遷地保護條件,“物種保護最終是要回歸野外的,所以就地保護是終極目標。這也是南京的機會。”
成立於2014年的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覆蓋了長江南京段90%的地區。近年來,南京市採取各種舉措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如開展非法碼頭整治、增殖放流為江豚“添口糧”等,使南京成為目前整個長江流域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穩定棲息的城市。
究竟有多少江豚固定在南京段活動,此前始終沒有準確數字。楊光説,江豚沒有背鰭,不像海豚拍照後可以通過其背鰭的缺口、身上的斑點、傷痕等進行個體識別。“這次科考,我們收集近200天的江上多船、單船考察和700多天定點觀測的數據,通過不同數學模型的計算分析,才得出‘50頭左右’這個數量估計。我們認為這個估計是可信的。”
楊光建議,接下來南京可以進一步採取技術手段,對江豚進行更加全面的動態監測。例如,在江豚頻繁出沒的江段安裝水下聲吶設備,實時捕捉江豚通過時的信息;在岸邊、橋梁等位置安裝紅外監控探頭,對江豚活動軌跡進行全天候跟蹤監測等。
能否給江豚安裝GPS頸圈或晶片進行精準監測?“理論上沒有問題,實際操作可能有些困難。”楊光説,捕捉江豚需要申報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即使獲批,在開闊的長江也不是捕捉江豚很好的區域選擇,“現在對江豚進行定位跟蹤監測並不是最迫切的,最迫切的問題是要持續加強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南京日報 記者 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