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城軌“雙創”大賽上的南京亮色——“英雄帖”,每個細節都貼著“便民”
南京地鐵建設和運營走在全國前列,現已開通10條線路,運營里程378公里,另外還有6條地鐵新線正在建設中。 地鐵在建設運營中又有哪些痛點和難點呢?4月19日舉辦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創新創業大賽”華東賽區啟動儀式上,作為主辦方之一,南京地鐵廣撒英雄帖,現場發佈十大業主需求命題,邀請全國的業界精英參與破解。
關鍵詞1:站臺門
10道題中,最短的是這條:站臺門智慧防夾識別技術。
南京地鐵所有車站站臺都裝安全門,但在地鐵車門與安全門之間,有一道二三十釐米寬的縫隙,這條縫貫穿整個站臺,長度達到120米至140米。小小縫隙平常無足挂齒,但遇到特殊情況就會發生險情,例如,乘客在車門即將關閉時搶著上車或下車,自己或物品被門夾住,而司機卻不知情開始發車……此類事件曾多次在某些城市地鐵上發生。
南京地鐵集團運營公司總工程師趙振江告訴新華日報記者,目前,南京地鐵站臺門的安全監測主要靠司機瞭望、站臺安保人員輔助觀察以及紅外線監測,但這些方式各有不足,司機高強度工作疲勞時,可能會疏于瞭望,高架站臺上的紅外線設備容易受到惡劣天氣影響。如果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在每扇站臺門上安裝圖像採集監測單元,一旦發生夾人、夾物的情況,系統就會向司機報警,或者將報警信息傳遞到車控系統,從而確保乘客安全和行車安全。
關鍵詞2:自動扶梯
有一道題直指自動扶梯,叫“基於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自動扶梯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
地鐵人流量大,乘客上下站臺,主要靠自動扶梯,走樓梯或乘廂式電梯的都比較少。目前,南京地鐵共有1069台自動扶梯,未來幾年,可能還要再增千台。自動扶梯的長期運轉,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京地鐵工程師趙軍介紹,這些扶梯按規定每兩周保養一次,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如果能用上大數據分析,智慧監測扶梯的健康情況,一方面可以實時監控,提前預判,預防電梯故障的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定期保養改為按需保養,從而節省扶梯全壽命週期的使用成本。
“我們從監控上看,以前乘扶梯容易摔倒的是老年人,現在年輕人也多了,主要是因為看手機的緣故。”趙軍提醒説。南京地鐵自動扶梯的速度已做過調整,每秒從0.5米提高到了0.6米,乘客在扶梯上應抓緊扶手帶,少看手機,以防摔倒。
關鍵詞3:減振降噪
乘地鐵的年輕人,很多喜歡戴著耳機聽歌。其實,在地鐵車廂這種封閉的環境裏,加上列車運行噪音的影響,聽歌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城市軌道交通減振降噪綜合技術研究”,就是針對此項問題求突破。
南京地鐵集團建設公司總工程師裴順鑫説,城市軌道交通主要建在城市中心地帶的地下空間,建築物與人群密集,線路走向和埋深等各方面都很有講究。目前採取的技術,在減振方面效果不錯,軌道交通對外界的影響較小,但在降噪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列車運行的噪音會通過軌道輻射到車廂,導致車廂內噪音加大,也間接影響到上蓋物業。
要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環保要求,地鐵建設還需進一步改善車輪與軌道之間的關係,研究分析其固有特性,掌握輪軌振動及其在地下、地面不同的傳播規律,研發新型的減振降噪産品,從而打造出城市軌道交通內外的美好環境。
關鍵詞4:一體化換乘
2018年我國軌道交通累計完成客運量210.7億人次,同比增長14%。截至2018年底,全國大陸地區已有35個城市開通軌道交通運營線路185條,總長度達到5761.4公里。
“南京的軌道交通建設,在一體化換乘方面做得比國內其他城市要好。比如南京南站,有地鐵1號線與3號線直接下穿,堪稱零距離換乘;再如新街口站,地鐵出口有20多個,直接連通周邊多條道路和商場。這些都讓乘客感到很方便。”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萬學紅讚許説。
南京地鐵目前日均客流量350萬乘次,單日最高客流量達到415.52萬乘次,公共交通分擔率為55%,充分發揮了節能、快速、大運量等優勢,大大提高沿線居民的生活便捷度。
在這次大賽上,南京地鐵拋出“軌道站點周邊綠色、智慧型交通一體化換乘接駁設施規劃體系研究”的課題。萬學紅認為,軌道交通的一體化換乘,既要考慮軌道交通各線路之間的換乘,還包括軌道交通與公交車、私家車、自行車等其他交通方式之間的換乘。特別是軌道交通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向城市的周邊延伸,那裏與中心城區的接駁需求不完全一樣,需要提前把地鐵站點周邊規劃好,把交通接駁、商業設施等規劃好,做到長遠籌劃,逐步實施。
信號設備預測維修技術、車站綜合管理、接觸網設備的數字化運行維護……南京地鐵提出的十大命題,集中反映當前我國地鐵建設運營的現實需求,最終落腳點是增進軌道交通的安全、舒適和便捷。 (新華日報 記者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