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鄉村旅遊人次同比增長11%
新華日報  2019-10-21 09:45:35

  原標題:1-9月江蘇鄉村旅遊接待2.6億人次 同比增長11%

  南京師範大學大三學生丁悅悅,國慶假期和朋友來到無錫白塔村“打卡”,“2018年我倆去黃山,遊客太多了,2019年就選了抖音上很火的村莊玩幾天,早晨被陽光‘叫醒’的感覺太好了!” 如今像丁悅悅這樣,江蘇將目光投向鄉村的遊客越來越多。

  近年來,江蘇努力擦亮“鄉村旅遊”品牌,2019年7月13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據統計,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鄉村旅遊共接待約2.6億人次,同比增長10.8%,越來越美的鄉村和愈發優質的鄉村旅遊,讓鄉村詩意濃,“遠方”不再遠。

  鄉村煥新顏,“遠方”並不遠

  深秋時節涼風習習,從昆山江浦南路驅車轉入金華村,超過75%的綠化率令人頓覺神清氣爽。

  從空中俯瞰,一座座鄉村別墅錯落有致,掩映在綠蔭之中。“景區配套設施,是影響旅遊體驗度的決定性因素。”村支書瞿桃林介紹,村裏先後投入8000余萬元用於鄉村旅遊的建設和開發,完善村內旅遊公共標識,配備觀光遊覽車,打造旅遊觀光線路,並引進先進的消防、救護、安全監測等設備。

  鄉村旅遊之變,首先是旅遊環境之變。兩百公里外的句容丁莊村先後完成87條道路建設,總里程達50公里,無論去市區還是茅山景區,車程均在15分鐘以內。“我們這裡無線網全覆蓋,停車位也夠多。”村幹部自豪地説,丁莊已舉辦十屆葡萄節,2018年接待遊客超60萬人次。

  不僅提升硬環境,更要優化軟服務。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江蘇定期開展的鄉村旅遊管理骨幹培訓班、鄉村旅遊標準培訓班等,推動鄉村管理水準的提升和旅遊服務的改善。“作為民宿主人,既要熱情週到,又要溫而不擾,這才是最好的服務。”熱衷收藏分享老物件的光蔭里民宿創始人吳昊感慨。

  隨著鄉村環境的改善,旅遊業態也愈發多元。新華日報記者“十一”期間來到南京江寧“鄉伴蘇家”理想村,非遺傳承課堂、親子研學農莊、特色民宿、房車露營地等豐富的業態應接不暇。村長溫瑩表示:“如今的鄉村旅遊,不再只是旅遊觀光,還要有豐富而高品質的體驗項目,不同年齡的遊客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

  鄉村旅遊不等於“低質遊”,“吃農家菜、住農家樂”的鄉村旅遊刻板印象已過時。“發展鄉村旅遊是以‘生態優先、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為引領的,打造出來的産品要對標城市,甚至超過城市。”省文旅廳副廳長方標軍説。

  深挖文化魂,“鄉愁”變詩意

  新華日報記者來到揚州沿湖村時已是傍晚時分,落日余暉灑滿水面,波光中不少漁民正駕船而歸,三三兩兩的遊客乘興拍照。地處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是揚州市唯一純漁民居住的漁業村,全村僅0.8平方公里,卻走出一條“漁歌唱晚”式的特色發展之路。

  “沿湖村漁民因‘漁’而聚。唱打漁令,做漁家布鞋,吃魚湯麵,怡然自得,這裡有最鄉土的漁家文化。”村支書劉德寶介紹,沿湖村至今仍保持著部落式婚嫁和漁家祭祀,“沿湖漁民習俗”被列入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村裏開發的“漁樂漁學——最美漁村遊學”活動入選全省首批遊學項目,擴大了沿湖特色文化的影響力。

  南京溧水李巷村則因“紅色文化”而揚名。這個作為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旅部、中共蘇皖區委、蘇南行政公署駐地舊址的村莊,如今是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點。國慶節期間,不少人來到李巷村,穿一套新四軍軍服、走一段新四軍戰鬥路、吃一頓憶苦思甜飯,體驗村裏的“紅色旅遊”項目。除了紅色教育,李巷村還開發了承載紅色文化的瓷杯、剪紙、小人書、泥塑、鑰匙扣等30餘款文創産品。開村以來,村裏已接待遊客近38萬人次,紅色教育培訓開班320余批次、培訓約1.6萬人次。

  體驗過“打靶歸來”,新華日報記者繼續驅車來到南京江寧區黃龍峴茶文化村,體驗“隔船又唱採茶歌”的愜意。綠意環繞中,但見昔日破舊村捨已被既現代化又古色古香的建築群所取代。“我們堅持把彰顯地域文化、展示鄉風民俗、留住鄉愁記憶作為鄉村旅遊區産品開發建設的核心內容,我們最終要傳達給遊客的是文化。”南京市江寧區文旅局副局長王鈺説。

  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漁文化、茶文化……獨特的文化,賦予江蘇鄉村獨特的靈魂。如今鄉村在挖掘自身獨特文化的道路上,逐漸讓共情的“鄉愁”變成可“觸摸”的詩意。省文旅廳巡視員詹庚慶感慨:“通過農文旅融合,非遺民俗和傳統手工技藝在鄉村中不僅保護良好,更得到傳承與展現,韻味十足。”

  探索新模式,惠民更富民

  水清岸綠,秋日的白馬湖村宛如一片狹長的紅樹葉鋪展在碧水之間。高郵湖、寶應湖和白馬湖三湖在此相依,年産上萬噸螃蟹等水産品。由於靠近碼頭佔據交通優勢,村民劉培發家通過土特産加工年收入早已超10萬元。

  然而,他的收入還不止於此。依託天然水域帶來的美景,白馬湖村推出乘快艇、賞湖景、逛漁島、進漁家、品魚宴為主題的“漁家樂”,打造萬畝沿湖生態觀光園和水上餐飲,去年接待遊客突破50萬人次,經營收入超億元。通過發展旅遊,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資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市賈汪區乘上了鄉村旅遊的東風,當地在蘇北率先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28家,開辦淮海鄉村旅遊學校,開展旅遊管理、農家樂經營、服務禮儀等專項培訓,成立香包合作社並廣泛發動農民加入,開闢旅遊富民的新路徑。

  “賈汪區2018年旅遊綜合收入達30億元。特色鄉村文旅産品馬莊香包已走出徐州,在日本、中國香港等地受到熱捧,2019年上半年銷售額已超600萬元。”賈汪區委常委、副區長盛建利自豪地説。

  通過不斷開創新模式,江蘇促進鄉村旅遊産業鏈向深度發力、朝廣度拓展。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相關人士介紹,全省各地已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市場”“村集體+工商資本”等一系列富有活力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構建一條條“農業+旅遊業”“農産品+旅遊商品”産業鏈。同時,涌現一批鄉村旅遊重點村,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成為旅遊富民惠民的標杆。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黃龍峴茶文化村52戶人家中40多戶從事鄉村旅遊經營,每戶年創收達40萬-50萬元;革命老區泰興黃橋祁巷村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去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0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85元……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有力促進了富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真正實現主客共享。

  “我們要以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來引領江蘇鄉村旅遊,讓更多遊客享受詩和遠方。”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説。(新華日報 作者 付 奇)

責編: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