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方聯手推動我省紅色資源利用邁上新臺階 紅色李巷,走出歷史深巷
火爆的李巷紅色文化。 新華日報 記者 余 萍 攝
11月29日上午10點,位於南京溧水東南丘陵的李巷,迎來重要一刻。溧水區和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簽約,雙方攜手共建全國有影響力的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紅色文化地標。
1941年11月29日,新四軍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領導機關來到李巷地區,與四十六團團部會合,開啟了中國共産黨在蘇南抗戰的新篇章。
時隔78年,紅色李巷,從此走出歷史深巷!
蘇南“小延安”,
從未消失的精神坐標
紅色李巷位於南京主城南部,隸屬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社區,距溧水城區26公里,距南京中心城區60公里,屬低山丘陵地區。
不到千人的李巷有著厚重又奪目的歷史。抗戰爆發,離南京不到100公里的李巷,離敵、頑、偽軍“心臟”最近,從抗戰初期直到抗戰結束,李巷始終是新四軍頑強的戰鬥堡壘。無論戰鬥多麼殘酷,形勢多麼艱險,李巷堡壘從未失去。江蘇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張衡認為溧水李巷在抗戰史中地位特殊,意義重大。
1938年,新四軍從皖南東進蘇南,到達溧水後,這裡先後是新四軍一支隊1團和二支隊4團團部駐地,1941年11月塘馬戰鬥後,新四軍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領導機關轉移來到李巷及周邊地區,溧水成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蘇南人民抗日鬥爭的中心區,偏僻的李巷村成為蘇南抗戰的指揮中心。陳毅三次來到李巷,粟裕率領四個縱隊,以溧水為起點,開闢蘇浙皖根據地,江渭清、鐘國楚等新四軍將領曾在此戰鬥生活過。
李巷,被稱為蘇南“小延安”。在1938年至1945年的7年間,李巷形成指揮中心、訓練班、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等完善的組織體系,以李巷為中心,周邊約5公里半徑內集聚了數量較多的紅色遺址遺跡,這個小村見證了新四軍生活、生産、戰鬥、訓練的完整歷程。
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大半個世紀以來,李巷並不為外人所知。2016年,溧水聯合設計機構,投入數億元對李巷進行整體改造。2017年國慶節,紅色李巷對外開放,聲名漸起。到2018年,李巷平均每月接待遊客2萬多人。
多方攜手,
釋放李巷時代魅力
江蘇省有紅色旅遊資源300多處,其中建成A級紅色旅遊景區60多家。當代人對紅色精神坐標的認同和守望,帶動紅色文化越來越“紅”。2018年全省紅色旅遊景區共接待境內外遊客超7000萬人次,實現紅色旅遊綜合收入近200億元。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江蘇省紅色旅遊開發普遍存在缺乏統籌規劃、市場氛圍淡、發展經費來源單一、産品不夠豐富、紅色文化研究人才缺乏等不足。如何用社會更容易接受、更被廣泛認同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如何撬動各方力量打響紅色品牌?……推動紅色文旅事業高品質發展,必須答好這些題。
這次主流媒體與地方政府合作,有望在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上走出一條新路。雙方將共同打響紅色李巷品牌,建設全國有影響力的紅色教育基地,打造紅色文化及新四軍“鐵軍精神”研究的理論高地,建立新型研學陣地,建設軍事戶外拓展運動基地等。
行走于紅色李巷,一座座農宅,青磚烏瓦;一條條石徑,蜿蜒曲折,呈現出典型的江南山野鄉居美景。對比這裡曾經的艱苦卓絕、浴血奮鬥、頑強忠貞,形成強大的歷史張力,吸引了一批批遊客紛至遝來。全國各地來紅色李巷參加黨性教育和學習的人流不斷,週末還有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訓練營活動。
李巷紅色聯盟成員、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章海林認為,紅色場館作為教育陣地作用近年來日益凸顯,江蘇打造紅色李巷,正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生動體現。南京紅色資源開發對周邊,尤其是南京都市圈將産生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他建議將更大範圍的紅色資源串點成線,嘗試市場化運作,放大李巷品牌效應。
向著紅色文化地標,
李巷再出發
從抗日烽火中一路走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李巷再出發。這次,是向著紅色文化地標挺進。
今年52歲的周雙林,土生土長的李巷人,經營著李巷規模最大的一家飯店。村裏6家飯店,5家是李巷村民自己開的。周雙林還請了5名年過半百的村裏鄉親幫忙。李巷整治以來,他的飯店生意越來越好,最多的一天營業額超過2萬元。
李巷村民李普伢和葛翠英夫妻倆,以前在距離李巷七八公里外的白馬鎮上務農,收入不穩定,家庭經濟困難。紅色李巷開村後,夫婦倆的生活出現轉機,村裏安排李普伢從事保潔工作,每月收入超過2000元,葛翠英在物業公司上班,負責種菜,每月固定工資2100元,一家人立刻脫貧。
李巷村民説,要是6月藍莓採摘季到來,村裏擠滿了人,走都走不動。
李巷再也不是那個冷清的窮村了。
李巷所在的石頭寨村建有藍莓基地4700畝、黑莓基地1900畝,連續五年舉辦藍莓採摘節,去年“兩莓”産業産值達5000多萬元。2018年,石頭寨村實現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6萬元、連續3年漲幅10%,村集體穩定性收入較2015年增長4倍,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百家範例”。
促進紅色文化與其他業態、産品的融合,提升紅色旅遊綜合吸引力,李巷走在探索前列。溧水正大力實施全域旅遊戰略,119公里全域旅遊一級環線和186公里全域旅遊二級環線全面貫通,串聯起區內旅遊資源,而其中紅色資源是重中之重,李巷“走紅”,正是以紅色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新華日報 記者 顏 芳 仇惠棟 見習記者 朱 泉 李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