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標準農田建設“南通模式”全省推廣
新華日報  2020-06-15 20:12:00

  原標題:高標準農田建設“南通模式”全省推廣 “豐産糧倉”這樣富百姓美家園

  省政府辦公廳近日發佈通知,推廣南通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做法經驗。南通市堅持“先流轉後建設、先平整後配套”,實行融合發展、區域化整體建設,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南通模式”。“十三五”以來,南通建成高標準農田198.7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區域規模經營率達到60%,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有效耕地面積顯著增加,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提升,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顯著加快,探索出一條穩産增效、富民強村、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路子。

  4月26日,在南通海門市悅來鎮保民村一望無際的麥田裏,新型合作農場工作人員正在開展植保作業。“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支部+新型合作農場+集體經營’模式,實現全程機械化、規模化種植,不僅提高了産量,還促進了農民增收,壯大了集體經濟。”保民村黨總支書記周衛龍説,他們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自然條件差,對生産經營主體吸引力不強,加上不少勞力外出務工,當時不少土地荒掉了。2018年上半年,村裏決定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到半年,該村成功流轉土地2885畝,流轉率達85%,其中實施平整耕地2400畝,過去雜亂零散的耕地實現了“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網、路通暢、溝相通、渠相連”。2018年底,當地政府大力提倡農村土地集體經營,保民村隨即採取“支部+新型合作農場+集體經營”模式,成立“海門市樂鑫農副産品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南通市最大規模的新型合作農場,面積有1770畝,由村集體經營機械化稻麥輪作項目。

  近年來,海門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土地規劃調整、佔補平衡與增減掛鉤工程、特色小鎮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等統籌推進,到去年底,已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63.66萬畝,佔耕地面積的比例達到80%。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海門逐步破解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題,不斷刷新鄉村“顏值”,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一再提升。

  南通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丁軍介紹,2016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為市委、市政府“一號工程”。4年來,該市共投資50多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00萬畝,新增耕地佔補平衡面積2.3萬畝、增加可耕作耕地面積4.2萬畝,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農村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實現了治一方農田、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園。

  在南通市通州區十總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于家壩村現場,村黨總支書記吳建新説:“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後,小田塊被整合成大田塊,可進行機械化操作,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生産效率。修建灌溉溝渠、新泵房項目完成後,集體種植的生産條件更好了。”

  十總鎮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將破敗房屋、零散溝塘、不規則農田等集中統一規劃,整體建設,優化了生態用地空間佈局,加快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和村莊環境整治步伐,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得到了雙促進、雙提升。項目區土地流轉收入由600元/畝提高到800-1000元/畝,農民在獲得租金收入的同時,還通過轉移就業或在農業基地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南通市夯實了“農業強”的基礎,解決了長期以來灌排水系不暢、工程不配套、道路不通暢、農村環境雜亂等問題,為集約化生産、機械化作業、産業化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新建項目區規模經營比例達到60%,規模經營戶經營面積都在300畝以上,實現了糧食穩産高産。全市新建的高標準農田水稻産量畝均630公斤以上,小麥畝産420公斤以上,畝均糧食增産50公斤以上。4年間,南通全市增加有效耕地面積6.5萬畝,增加糧食生産能力7萬噸。該市還打造了“鄉村美”的典型,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特色田園鄉村30個、美麗宜居村莊154個,群眾對人居環境的滿意度不斷提升。南通市從中找到了富民強村的新路,農戶規模經營收入顯著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農民新增種植業收入6.27億元,畝均增收300多元。農戶土地入股,村集體統一發包,土地租金畝均增加150元以上,實現了項目區農民整體收入增加。高標準農田建成後,新增有效耕地增加村集體經營收入約4500萬元。

  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張學平介紹,“南通模式”的四個做法值得借鑒:堅持黨委統籌,高位推動;堅持以資源換資金,加大投入;堅持先流轉後建設,方式創新;堅持融合發展,效益提升。採用這些做法,解決了“錢從哪來”的問題,實現高標準農田質態提升,通過高標準農田平臺,有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經營。(新華日報 記者 吳瓊)

責編:路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