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工業 新能源 新基建 新動能 常州:與世界一起共闖雲上“新藍海”
新華日報 記者 余萍 萬程鵬 攝
9月16日,2020世界工業與能源互聯網暨國際工業裝備博覽會在常州開幕。數百名國內外專家學者、行業翹楚共融工業互聯網的“常州表達”,為拓展“工業互聯”的能力邊界謀策尋道。
以“智慧主導”為特徵 擁抱“工業互聯”
“這是一個可用於臨床治療的穿戴設備,也是一個可供腦科學研究的系統……”在工博會展覽區,一個佈滿介面的頭套設備引起記者關注。這個設備的每個介面都能連接至大腦皮層,通過無創電流刺激來改變腦工作狀態。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産品總監劉濤介紹,這款産品可以用於帕金森、焦慮症等神經類疾病的治療。
“發展工業與能源互聯網,常州有萬物互聯的‘用戶端’。”常州市委書記齊家濱向全球工業互聯網企業發出邀約,同時他也期待全市5萬家正處在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突圍關口的中小企業,通過工業與能源互聯網智慧互聯、賦能提升。當前,常州正著力培育十大先進製造業集群,預計到2022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萬家企業、萬億産業,將匯聚成一座座海量數據的“富礦”。
在常州,民營企業天正工業創新“生産力徵信”模式,連通全國2萬多家企業、3萬多臺設備,每天接收數據近2億條,幫助2000多家企業累計獲得金融機構授信30多億元;高新企業精研科技則運用“5G+AI”打造智慧質檢平臺,效率比人工檢測提高10倍以上……小到一個穿戴設備,大到一家工廠、一個行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打破原有格局,為製造業注入信息化基因。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在演講中點題“智慧主導”。他認為,即將到來的工業互聯網時代,是以“智慧主導”為特徵的;工業互聯是新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産物,也是各個行業轉型升級、重塑價值鏈的重要方向。
今年是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工信部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現場分享一組數據:去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産業經濟增加值規模達2.1萬億元,同比增長47.3%。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70個。
企業要素上雲 賦能“智慧製造”
互聯網下半場,新的網絡架構在佈局。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看來,工業互聯網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優質的基礎環境。作為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近年來,他一直在探索運用未來網絡創新試驗環境(CENI)為工業互聯網網絡相關技術的創新提供基礎環境需求。“工業互聯網是我國彎道超車的重大歷史機遇,基於未來網絡技術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解決企業生産中遇到的真實問題。”
“工業強基的四個基礎為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先進工藝和産業技術,其中核心零部件缺乏工業軟體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舉例説,積體電路工業設計軟體沒有國産替代,一旦被限制使用,將影響整個産業鏈。“我們要突破工業軟體‘卡脖子’技術。工業軟體屬於基礎軟體範疇,研發投入大、時間長,必須加大支持力度。”
“工業與能源互聯網作為人工智能的下沉技術場景,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省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周志華從技術路徑上對人工智能技術要素進行展望。如何有效結合機器學習與邏輯推理?周志華把“數據+演算法+算力+知識”視為人工智能技術未來發展的四個要素。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余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是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和方法論,要形成數據驅動、工業機理與智慧科學結合、數字空間與物理世界融合的智慧化決策閉環。
工業互聯網 是企業“決勝之機”
工業和能源互聯網技術再先進,也需下沉到企業實際需求中。技術在具體場景中為企業賦能,才能找到真正的“底座”。
“無論是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還是打造連接各要素的大生態,互聯網+的未來發展都離不開5G的建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説,5G高頻寬、低延時的特質註定其主要應用場景在行業。華為與礦山合作,在地下500米左右的深度建立5G基站,坑道內礦物的自動採集與運輸通過高清監控傳輸到地面控制臺,工人無需下礦保證安全。“我們的策略很簡單,就是打造平臺加生態的‘黑土地’。”
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持續與用戶交互,將硬體體驗變為場景體驗,將用戶由被動購買者變為參與者、創造者。海爾卡奧斯物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錄城表示,工業互聯網是新一輪産業競爭中企業必須抓住的“決勝之機”。疫情之中,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按下快進鍵,生態賦能價值獲各界認可。舉例來説,卡奧斯沒有生産一隻口罩,卻搭建資源對接平臺,讓資源方可以很快生産防疫物資。目前卡奧斯搭建的“企業復工增産服務平臺”連結2萬多家企業,發佈及滿足企業需求物資8700萬件,幫助2100多家企業實現復工增産。
對於工業互聯網生態圈的建立,浪潮集團執行總裁、浪潮軟體集團董事長王柏華同樣深有體會:“數據驅動的全要素匹配的效率提升,關鍵是全面互聯。”“2020年是全場景碼應用的元年,碼也成為打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入口。”王柏華説,基於標識解析體系的品質碼,實現工業互聯,將設計、生産、流通、消費、售後服務全鏈條貫穿,支撐智慧化生産、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新華日報 記者 蔡煒 王夢然 張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