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246件寶貝 領略西遼河流域絢麗文明

2019-10-18 09:34:03  |  來源:瀋陽晚報  |  編輯:李靜   |  責編:董健雄

透過246件寶貝 領略西遼河流域絢麗文明

透過246件寶貝 領略西遼河流域絢麗文明

  家喻戶曉的玉玦形龍、玉C形龍,裂紋鮮明的彩陶,莊重神秘的石雕像,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磨……這些彰顯著西遼河流域燦爛文明的精美文物,在遼沈大地再度煥發光彩。作為“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的姊妹篇,“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于10月1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一樓3號展廳開幕,展期三個月。本次展覽是世界範圍內首次集中展示紅山文化出土的精品文物,展出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品246件,一級品40余件,展現了紅山文化的完整脈絡和獨特內涵,揭示了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紅山文化玉器:玉禮器的代表

  置身於“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的展廳,記者的第一感受就是莊重、典雅。走進入口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出土于牛河梁遺址、被稱為“玉豬龍”的玉玦形龍。

  此次展覽集中了遼寧、內蒙古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包括玉玦形龍、玉C形龍、玉勾雲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玉人、玉鳳、玉鐲等。遼寧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研究館員周曉晶向記者介紹了一件器型較大、精美光澤的玉鳳,它是紅山文化晚期的文物,“今天我們稱其為‘鳳’,當時對於紅山先民而言,它是一種鳥類,比如雄鷹,人們非常崇拜它,把它視為神物,在墓葬裏是放在頭部的。”

  據介紹,紅山文化墓葬為積石冢形制,隨葬品多為玉器,極少見石器和陶器。這種以玉為葬的習俗,與王國維認為的“禮字初意為以玉事神”的解釋高度吻合。這也印證了玉器為最早的禮器,“紅山文化玉器”是玉禮器的典型代表。

  紅山文化彩陶:文化融合的象徵

  在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看來,東北有自己的文化特性,並且早在數千年前,先人就懂得相容並蓄,這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可以一窺究竟。

  在紅山文化之前的遼西地區,並未發現彩陶,紅山文化彩陶的出現無疑吸納了黃河流域彩陶因素。但紅山文化彩陶的龍鱗紋等,又具有當地特點,説明紅山文化是以繼承本地文化為主,同時吸收周鄰先進文化而發展起來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作用除了作為生活用品,還用來祭祀,紅山文化祭祀用的陶器多為彩陶。“當時人們能把源自鄰區文化因素的彩陶器使用於精神領域,可見紅山先民對外來文化具有很高的容納度。這説明他們對多種文化具有辨別力,懂得吸收先進文化,並與當地文化相融合,這對當今遼寧文化的發展非常有啟示作用。”郭大順説。

  紅山文化石器:還原生活場景

  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西遼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擁有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觀,活躍在那裏的紅山先民,從事採集、狩獵、捕撈,兼營粟、黍的植物栽培和家豬飼養,在有限條件下,創造出絢麗多彩的物質文明。

  魏家窩鋪聚落遺址是一個生活遺址,從展示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生産用具、生活用具、石器和陶器,還有一些種子。通過展板示意圖,參觀者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如何運用石刀、石斧、石磨盤、石磨棒等工具,從而還原新石器時代的生活場景。

  為配合“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的舉辦,“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于16日、17日在沈舉行,旨在總結國內最新的紅山文化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繼續發掘紅山文化內涵,宣傳遼寧地域文化,進一步彰顯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記者 張寧 攝影記者 常晟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