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亮致命匕首威懾韓國 三百多門火炮部署前線

2016-04-26 14:25:54|來源:環球時報|編輯:李邵鵬

朝鮮亮致命匕首威懾韓國 三百多門火炮部署前線

朝鮮展示的新型遠程導彈

朝鮮亮致命匕首威懾韓國 三百多門火炮部署前線

朝鮮展示的新型遠程導彈

  原標題:朝鮮亮致命匕首威懾韓國 三百多門火炮部署前線

  【環球軍事報道】“朝鮮自此可以隨時隨意在韓美背後插上致命的匕首”,據朝中社24日報道,在潛射導彈發射成功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對此做出高度評價。這把“致命匕首”究竟何時具備真正威脅,外界説法不一。但正如美國總統奧巴馬所擔憂的,“朝鮮每次試驗的確都有所收穫”。

  潛射導彈進步出乎外界意料

  韓國《朝鮮日報》25日稱,23日下午,朝鮮在水下出其不意地發射了一枚“北極星1號”潛射彈道導彈,該導彈出水後成功飛行30公里。雖然韓國軍方認為這次試驗沒有達到300公里的最短射程,應該屬於“失敗”,但專家普遍認為朝鮮潛射彈道導彈開發進度比預期更快,“實戰部署最早可能提前到2016年”。韓國《中央日報》25日則援引韓國國防部發言人文尚均的話表示,“朝鮮正在抓緊開發潛射彈道導彈,水下發射能力等方面已取得部分技術進展。雖然預計朝鮮潛射彈道導彈具備實戰能力需要三四年時間,但也可能會提前”。

  美韓情報機構此前猜測,朝鮮這次試驗的“北極星1號”潛射彈道導彈是基於陸基“舞水端”中程導彈研製的,後者是蘇聯R-27潛射彈道導彈的仿製品。但朝中社24日的報道暗示美韓的猜測存在偏差。該報道透露,朝方在潛射導彈試驗中“使用了新開發的大功率固體發動機”,而R-27則是使用液體燃料發動機。朝鮮3月曾宣稱成功進行固體發動機地上點火試驗和箭體分離試驗。由於液體燃料導彈發射前需要進行諸多準備工作,尤其是在不停晃動的海上加注易燃易爆的液體燃料非常危險,因此《中央日報》認為固體發動機可以更穩定地保證導彈發射。

  更讓美韓揪心的是,外界此前認為朝鮮用於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新浦”級常規潛艇,是仿製的蘇聯老式“高爾夫”級彈道導彈潛艇技術。後者不但攜帶的是液體燃料潛射導彈,而且大都只能浮出水面發射,因此朝鮮“新浦”級潛艇很可能也是採用水面發射導彈的模式。但這次朝鮮公佈的導彈水下發射、出水後發動機點火、初期飛行場面等照片,明確證實朝鮮在潛射彈道導彈開發方面已掌握最高難度的“水下發射及發動機點火技術”。

  也有分析認為,雖然朝鮮在固體潛射導彈領域的幾個重大進步出乎外界的意料,但在進行完整的導彈發射試驗之前,還遠説不上具備實戰威懾力。畢竟導彈發射需要各個環節都具備非常高的可靠性,才能保證整個發射的成功。路透社稱,朝鮮于15日進行了“舞水端”導彈的首次發射試驗,結果遭遇失敗。韓國專家認為,這表明朝鮮導彈在整體設計上仍有缺陷,可靠性還有待加強。“舞水端”是“北極星1號”的技術基礎,後者面臨的難題自然更多。

  此外朝鮮並未透露這次導彈發射是在水下浮動平臺進行的,還是直接出動“新浦”級常規潛艇。通常要解決潛射導彈與潛艇的匹配問題後,潛射彈道導彈才具備可靠威懾力。從這點上看,朝鮮潛射導彈未來的道路還很漫長。

  朝鮮潛艇水下生存力仍存疑

  《朝鮮日報》稱,之所以潛射導彈被稱為“插在韓美背後的致命匕首”,就在於攜帶這種導彈的朝鮮潛艇可秘密潛入韓國東南海域等後方地區,實施奇襲式導彈攻擊。因為美國偵察衛星很難事先發現潛艇水下動向,朝鮮潛射導彈一旦從水下發射,只需要很短時間就可攻擊韓國目標,韓軍為應對朝鮮陸基彈道導彈而推進的“殺傷鏈”戰略和韓國型反導體系可能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

  不過美國“連線”雜誌網站認為,朝鮮“新浦”級潛艇存在先天不足。彈道導彈潛艇需要長期在水下潛伏,但常規潛艇水下續航時間短,上浮補充空氣時容易暴露,這對於強調隱蔽性的彈道導彈潛艇而言非常致命。因此美俄等國後來研製的彈道導彈潛艇都採用核動力。此外“新浦”級潛艇的整體設計仍是上世紀70年代水準,水下噪音較大,若想潛伏到韓國附近海域,很難逃脫美韓現代化立體反潛網的搜索。

  朝鮮正面擺出“長劍”

  除了潛射導彈這把從背後插向美韓的“匕首”外,朝鮮正面擺出的“長劍”也讓韓國擔憂。據韓聯社24日報道,朝鮮已沿朝韓非軍事區部署了超過300門多管火箭炮系統。這類122毫米口徑的多管火箭炮分為30聯裝和40聯裝發射管兩種。以配置30聯裝發射管的火箭炮來算,若300門同時發射,將有9000枚炮彈落入韓國境內。而且朝鮮新型122毫米多管火箭炮比2010年炮擊延坪島使用的同口徑火箭炮的射程增加了1倍。報道稱,若朝軍在開城附近地區發射新型122毫米口徑多管火箭炮,射程可覆蓋京畿道北部、總統府青瓦臺附近地區、仁川松島等地。韓軍認為,朝方很有可能將殺傷力更強的武器集中部署在前線地區。因此,比起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當下更重要的是確保韓方具備對付朝軍遠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的能力。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魏雲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