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非洲分裂衝突或愈演愈烈:叛軍都想當"皇上"
原標題:外媒稱非洲分裂衝突或愈演愈烈:叛軍都想當"皇上"
參考消息網4月27日報道 外媒稱,埃塞俄比亞遭遇的襲擊或者尼日利亞境內比夫拉分離分子捲土重來都提醒人們分裂、衝突並未在非洲消失。非洲國家的內部衝突可能由此成為21世紀新邊疆的“發生器”。
據法國《解放報》網站4月24日報道稱,儘管很多組織團體打算修改非洲的版圖,它們當中的大多數所要求的都不是現在難覓其蹤的前殖民時代的邊界,也對非洲國家的人造邊界批評有加。然而,它們的領土要求通常還是以來源自殖民時期的國際邊界為主。西撒哈拉涉及的就是西班牙在1975年前控制的西撒哈拉領土。厄立特裡亞曾是意大利的殖民地,並在1993年成功脫離埃塞俄比亞而獲得獨立。事實上獨立的索馬裡蘭也是曾經同名的英國殖民地。
殖民時期創立的地區性邊界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1960年代的加丹加或比夫拉都使用了殖民者創立的地區邊界。分離主義者的要求可以看出,這些地區曾經在殖民時代就擁有特殊地位,比如塞內加爾的卡薩芒斯。最明顯的例子是2011年成功脫離蘇丹獨立的南蘇丹。獨立的論據之一就是殖民時期英國人賦予南蘇丹的特殊地位。
這些歷史上的參考讓人聯想到歐洲的邊界。無論國際還是地區性的非洲邊界都是外交運作的産物,其首要目的都不是尊重當地人民的意願。但這並不意味著分離地區的邊界會比當地人民心中的更真實。無論被國際社會承認與否,很明顯可以看到,一個世紀前被製造出的非洲邊界在孕育新的身份認同上的速度有多快。
在非洲去殖民化之時,司法上的實際佔領地保有原則使得新的非洲國家領導人維持邊界。大部分情況下,這一原則都得到遵守。但是,南蘇丹、厄立特裡亞或索馬裡蘭的情況表明它是可以鬆動的。與其只盯著司法考量和對局勢産生誤解的地圖,更適合去做的是分析導致分裂情況的條件和背景。實際上,非洲出現的眾多叛亂和內戰的指向都是獲取中央權力而非修改國家版圖。分離主義衝突因而只佔極少數,是很多國家政府削弱的表徵。要理解這些分離活動,簡單研究邊界是不夠的,還要理解當地民眾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