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對抗前沿!波羅的海三國軍情解析

2016-05-20 15:13:52|來源:解放軍報|編輯:王濤

波羅的海三國軍情解析

製圖:蘇鵬 圖片資料:楊磊

  原標題:“暴風眼”中的波羅的海“三劍客”

  隨著俄羅斯與北約博弈的加劇,波羅的海成為這兩大力量的對抗前沿,處於該地區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5月19日,在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北約多國完成了本年度最大規模軍事演習“春季風暴”;不久前,美俄艦機在波羅的海海空域頻繁“親密接觸”,引起人們廣泛關注。隨著北約與俄羅斯之間軍事對抗的升溫,波羅的海儼然已成為這兩大力量對峙的前沿,“暴風眼”中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3個波羅的海國家也成為人們的關注熱點。

  提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很多人的了解程度恐怕僅限于知其國名,走近三國軍隊細究其國防建設點滴,就會發現一些埋藏在歷史中、卻又輝映于現實的深層內容。

  借重外力——

  打造安全“雙保險”

  1991年末,波羅的海三國脫離蘇聯相繼獨立,如何維護國家的獨立地位與安全,就成為三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儘管三國很快組建了國防軍,離開蘇聯三國深刻認識到單純依靠自身維持安全環境是不現實的,必須借助外部力量。“一邊倒”地爭取加入北約獲取“集體防衛”保障,成為三國一致的戰略選擇。與此同時,三國對自身地緣戰略價值的吸引力也充滿自信:三國不僅扼守著俄羅斯通往大西洋和歐洲腹地的最便捷通道,更毗鄰俄機械製造業中心“西北經濟區”——俄羅斯先進的武器裝備,大部分在這一地區研發。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借勢推動北約轉型;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美國以“新、老歐洲”之別定親疏。這些事實使波海三國對安全形勢産生了新認知,進一步明確了以海外軍事行動作為“投名狀”換取美國及北約更多庇護的理念。2004年4月,三國在北約第二輪東擴中被接納為成員國,成為北約遏制俄羅斯西進的戰略前沿。加入北約不久後,三國相繼制定了高度類似的國防戰略:以北約的“集體防衛”職能為防務基石,平時為北約的“國際軍事行動”做出實質性貢獻;遭受入侵時,本國軍隊能堅持到北約援軍到來,併為援軍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保障。

  在歐盟方面,三國雖早在2004年就加入了歐盟,但最初卻一直對歐盟防務合作機制——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CSDP)不太信任,認為其難以提供實質性軍事支持。近年來,儘管仍對北約的防務承諾依賴頗深,一系列因素卻促使三國愈發重視並深度參與CSDP:其一,在防務問題上與俄羅斯打交道通過CSDP要比通過北約的敏感度低很多;其二,烏克蘭危機等事件未能使“戰略東移”的美國真正掉頭返顧歐洲,三國認為有必要上一道防務“再保險”;其三,2009年底生效的《裏斯本條約》明確規定了歐盟的“集體防衛”職責,“次地區性防務合作”政策符合三國利益;最後,歐盟的“輪值主席國”制度在防務領域給予了三國更大發言權。

  正當三國部隊在北約和歐盟框架下廣泛執行國際維和、培訓、邊境監控等多類軍事民事任務之際,美歐近年來遭遇的債務及經濟危機衝擊,為三國深度融入北約和歐盟防務體系帶來了新機遇。由於國防預算吃緊,旨在“省錢增效”的北約“靈巧防務”和歐盟“整合與共享”兩大規劃應運而生,通過多國聯合研發、採購裝備來實現軍事資源和能力共享。在這種情況下,三國加緊與北約和歐盟的合作,獲得了“重點被保護對象”身份,換來了切實的和平紅利。例如,2012年5月北約芝加哥峰會宣稱,之所以加快歐洲導彈防禦系統建設,理由之一便是“俄軍部署在西部軍區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威脅到了波羅的海三國”。每當西方與俄羅斯關係趨緊,比如烏克蘭危機期間,三國都成為美歐的重要“演兵場”,北約戰機在此地的巡航力度也隨之加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