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海軍院校訓練用專業英語處置多艘不明船靠近封鎖區

2017-01-11 09:28:05|來源:解放軍報|編輯:金近

在執行第19批亞丁灣護航任務中,文職人員劉海琦與外國僑民親切交流。 劉海琦供

  執教為戰,三尺講臺硝煙起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緊貼實戰鍛造過硬文職教員隊伍紀實

  李靖明 李國民 馬英智

  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於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文職教員劉瑜來説,可謂“戰味中夾雜著幸福”——她多次執行演訓任務並緊貼實戰改進教學方法,以優異的科研成績收穫了人生中第一枚三等功獎章。

  與劉瑜一樣有著相同感受的文職教員,在該院並非少數。近日,學院年終總結表彰大會上,包括劉瑜在內的26名文職教員身披綬帶登臺領獎,成為全場焦點。

  “閃亮的軍功章裏不僅飽含文職教員的辛勤汗水,更帶著來自戰場一線的濃濃硝煙。”該院領導告訴筆者,課堂雖不見刀光劍影,卻是為打贏戰爭而設。近年來,他們著眼教為戰不斷推進文職教員隊伍建設,使他們在站穩講臺講好課的同時,自覺向部隊靠攏、向打贏聚焦。

  謀戰為戰,身份不同使命相同

  “我們是中國海軍,你已進入我封鎖海區,現令你們立即停止行動,接受檢查。”

  1月3日,一堂緊貼實戰的海軍職業英語教學訓練正在進行。在文職教員趙佳的指導下,學員們根據大螢幕呈現的“多艘不明船隻靠近”這一特定場景,全程使用海軍專業英語完成口令下達,最終解除“敵情”……

  當這堂硝煙味十足的教學課結束後,趙佳向筆者坦露了她對自己崗位的見解:“10年軍校工作的經歷讓我明白,文職教員同樣姓軍為戰,必須將能力素質與戰場接軌。”

  趙佳的深刻感悟,源於一段尷尬經歷。那年,一名任職培訓學員請趙佳翻譯一段海上臨檢拿捕的對話內容,專業生僻的詞彙令毫無準備的她一下子慌了神。雖然磕磕巴巴完成翻譯,趙佳卻陷入了沉思:“如果自己所教授的知識在戰場上派不上用處,那還有什麼意義……”

  類似經歷也發生在物理實驗教員周麗身上。一天深夜,她突然接到一名畢業學員從部隊打來的求助電話。當時,這名學員負責的某型雷達顯示設備突然“趴窩”,他不知如何下手。

  了解情況後,周麗馬上趕到實驗室,幫助這名學員分析電路圖,確定故障點,指導他及時完成相關電器元件更換。事情雖小,但對周麗觸動很大:“如果在教學中能夠離部隊需要再近些,這名學員是不是有可能獨立解決難題,更快勝任崗位?”

  不是軍人,難道就不用整天“琢磨”打仗的事兒?不是戰鬥員,僅僅只要做好“教書匠”的工作就算完成任務了嗎?萌生在文職教員隊伍中的一個個問號,也讓該院黨委清醒地認識到:課堂連著戰場,講臺就是戰位,文職教員同樣是戰鬥力生成鏈條上不可缺少的一環。只有變教學為教戰,學員走向戰場才可能少流血,軍事博弈才會多一分勝算。

  一線砥礪,課堂無縫對接戰場

  認識上的深刻帶來行動上的果斷。

  為提高文職教員“含戰量”,該院積極協調上級機關,想方設法讓文職教員更多地接觸部隊、了解裝備、走向戰場。同時,教育引導文職教員認真查找解決教學中與實戰脫節、與演訓無關等問題,促使他們心中時刻裝著戰場,樹牢實戰理念,真正實現教為評、教為演向教為訓、教為戰的轉變。

  2014年年底,該院文職教員劉海琦隨臨沂艦執行第19批亞丁灣護航任務。出海後不久,該艦奉命奔赴也門亞丁港,執行外國僑民撤離任務,劉海琦奉命到碼頭協助官兵展開身份核對工作。

  “轟!”正在劉海琦緊張忙碌之時,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撼動碼頭,一顆炮彈落在他們附近的山頭,場面頓時緊張起來。然而劉海琦發現,即便如此,沒人離開自己的崗位,也沒人停下手頭的核查工作。在她和戰友的共同努力下,僅僅用時75分鐘,臨沂艦搭載10個國家225名外國僑民順利離港。

  在返航途中,劉海琦在日記中鄭重寫道:“只有在危難時刻,才真正感受到軍隊的強大;只有親歷戰場,才懂得自己身上肩負的擔子有多重……”隨後,她在執行好各項任務的同時,還利用休息時間蒐集整理海量的英文海上交流資料。回國後,借助這些資料,劉海琦構建起貼近實戰的語言環境開展教學,使授課內容更有針對性、更具硝煙味。

  一次,文職教員王美娜跟隨軍艦執行測量任務,不料突遇風浪。好心的戰友看她暈船反應劇烈,勸她待在房間裏休息。可她卻咬緊牙關,強忍著身體不適第一個登上小艇,完成測量工作。不僅如此,她還對風浪中執行測量任務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進行歸納總結,融入到自己的教學當中,贏得學員好評。

  目光盯著戰場,教學指向打贏,已成為該院文職教員群體的自覺行動。英語教研室文職教員崇斯偉根據部隊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採取場景模擬的形式進行授課,深受歡迎;控制工程教研室副教授、文職教員劉淑波,發揮自己編程計算專長,在某新型艦載導彈模擬器設計中發揮骨幹作用。

  加鋼淬火,堅定信念服務打贏

  去年秋天,從韓國東新大學博士畢業的惠學武,主動放棄在地方大學擔任專業繫領導的機會,毅然選擇到學院當一名普通的文職教員。“選擇邁入文職方陣,只因心中裝著為部隊效力的心願。”惠學武這樣説道。

  然而,由於長期留學國外,部隊的教學環境、教學模式讓惠學武有些難以適應,一度打起了“退堂鼓”。這時,該院選派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主動與他結成對子,幫助他調整心態積極適應。很快,惠學武在崗位上就取得了不俗成績,建功軍營的信念也更為堅定。

  該院領導告訴筆者,他們採取“一對一”傳幫帶模式,選派責任心強、能力素質高的教員作為文職教員的指導老師;定期開展教學品質評估,督促文職教員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品質。不僅如此,他們每年還組織文職人員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安排到駐地作戰部隊參觀見學,感受軍隊建設成就,進一步堅定為推進部隊戰鬥力服務的理想信念。

  軍事體育教研室講師于艷麗,曾是國家帆船隊隊員,在北京奧運會、卡塔爾亞錦賽等重大賽事中取得過優異成績。

  那年,學院帆船隊組建不久,急需專業師資力量,學院業務部門領導向退役後的于艷麗拋出“橄欖枝”。然而,一邊是高分考取的家鄉公務員職位,一邊是軍校官兵的熱切期盼,她陷入了兩難。

  這時,學院領導提議,請她到院史館參觀。“這是一所與共和國同齡的軍事院校,是人民海軍第一所高等軍事學府”“學院參加了共和國歷次國慶大閱兵,次次成功圓滿”……一段段彌足珍貴的歷史片段,一個個耀眼奪目的證書獎盃,激起了她內心強烈的榮譽感與使命感。她當即下定決心:“在這種底蘊厚重、作風過硬、敢打敢拼的環境裏工作,我感到無上光榮。不論待遇如何,我都要留在這裡把這支隊伍帶出來。”

  從此,訓練場上多了于艷麗的身影。她將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技巧結合實戰需要重新梳理總結,編著了《帆船理論與戰術》教材,填補了海軍帆船訓練理論方面的空白。

  2012年,她帶領學員參加第29屆意大利國際帆船賽,以總成績第一的優異表現,打破我海軍帆船參加國際比賽“零冠軍”歷史,被海軍首長稱讚為“金牌教練”。面對榮譽,于艷麗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當結束運動員生涯,跨入文職人員隊伍之時,我就定下目標,未來人生路上要培養更多實戰化人才,為助推部隊戰鬥力提升作貢獻。”

標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