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改進行時|沒有什麼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夠
軍改進行時,你是否還在懷才不遇?
一
今天的中國軍隊比任何時候都呼喚人才。
改革從來都是為了激發人的潛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家庭聯産承包”制改革如火如荼,受到激勵的中國農民踏出了改革第一腳。人還是那些人,耕地並沒有增加多少,可短短幾年,中國竟擺脫了困擾民族上千年的饑饉難題。
古往今來,人們在應對劇變帶來的不適時,改革是最剛健有為的姿態。變則通,變則強。在日新月異且關乎家國生死存亡的軍事領域中,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幾百年前,當非洲大陸上手持弓箭、長矛的土著人第一次遇到歐洲殖民者,燧發槍巨大的聲響和火焰、隔著好遠就以攝人“魂魄”的威力,讓他們以為對手是“魔鬼”下凡。
現代的軍事對抗中,類似這樣的代差是否依然存在?
在2016年的中東戰場,美國人遠程操縱著無人機“走街串巷”追擊敵人,哪怕目標渾身挂滿子彈、時刻緊扣扳機,但美軍于千里之外輕擊鍵盤,就能置其于死地。
智慧化戰爭正在向我們走來。未來戰爭中,蜂群一樣的無人機相互纏鬥不再是科幻,沒有人直接參與的戰爭卻決定人的生死存亡。
當下,新軍事革命的地火正在熊熊燃起。未來戰爭離不開高智力支撐,人才是制勝之要。本輪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中國軍隊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
隨著“脖子以下”改革落地,當前一些部隊在“裁撤並改”中面臨的人才走留問題逐步凸顯。個別單位拘泥“本位主義”,有的在人員調整選調中存在“甩包袱”思想——優秀人才被“雪藏”,甚至把業務不對口、不合格的人員外推。
面臨走留考驗,到底要不要把頂大梁的骨幹人才放出去?
近日,《解放軍報》刊文報道東海艦隊某部“一年送出去19個‘寶貝疙瘩’”,無論是聯合作戰機構培養的骨幹人才還是二等功榮立者,在調整改革的關鍵時刻,這個單位從不打“小算盤”。如此“不惜才”,他們的底氣來自哪?
答案還是兩個字——惜才。庭院裏的千里馬只有走出去,才能遇到遼闊豐美的草原,海闊天空任馳騁,這是對人才真正的“愛惜”。與此同時,該單位十分重視人才儲備,平時就通過廠家聯訓、以老帶新、崗位鍛鍊等途徑育才。
如果説人才是戰鬥力生成的核心,那麼育才、容才、用才的環境則是我們看不見的戰鬥力。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吸納了大批“解放戰士”,“機槍神手”王克勤就是其中一位。這個被國名黨抓壯丁、愛説泄氣話的“俘虜兵”,不僅被我軍所接納,在政治教育引導下,他轉身成為戰鬥英雄,並首創“三大互助”,帶出了一大批技術骨幹、戰鬥模範。可以説,優質的“人才環境”是我軍戰鬥力的倍增器。
相反,如果僅習慣於用“身邊人”、性格脾氣合得來的“老人”,不主動利用優質崗位培育人,就會影響單位用人環境。久而久之,難免出現“倒金字塔”人才結構。當下個別單位存在的,少了一兩個骨幹人才、技術“大拿”,工作就很難開展的原因就在於此。
三
向前看,我們這一代軍人是幸運的。隨著軍改持續深入,我軍的人才成長環境正在逐步優化,那些制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思想觀念必將被破除。與其在“懷才不遇”的抱怨中度日,不如直面“本領恐慌”,瞄準未來戰場補短板,把我們的“才”拓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專。
有一個道理我們必須明白——在劇變的21世紀,沒有什麼“懷才不遇”,只有“懷才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