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軍工一生專注瞄準具:讓強-5打得更準
“我這輩子就幹了一件事,那就是讓飛機打得更準。”解放軍5311廠原總工程師陳躍祖説。今天的《解放軍報》講述了這位中國航空裝備機載射轟瞄準具研發技術專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是如何在半年的時間裏解決飛機投彈不準的問題,成功地研製出了我國首個具有轟炸修正能力的瞄準具的故事。
解放軍5311廠原總工程師陳躍祖,潛心致力於強-5戰機瞄準具研究,研製出我國首個具有轟炸修正能力的瞄準具,實現了國産戰機的精準打擊——
小小瞄準具挽救一代戰機
■史良辰趙艷斌張天曉
人物小傳:陳躍祖,中國航空裝備機載射轟瞄準具研發技術專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被評為全國科技大會先進個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武器裝備技術革新先進個人。
斑駁的南京老城墻上,刻著明代工匠姓名的字跡,飽經滄桑卻清晰可見。“我這輩子就幹了一件事,那就是讓飛機打得更準”,一位耄耋老人站在光華門旁堅定地説。
歷史和現實在這一刻交融。眼前這位老人叫陳躍祖,60年前,他懷揣著報國熱忱,畢業後闊別故土,走進幾千里之外的軍械修理廠。激情、天分和勤勉,讓他脫穎而出,很快便成為廠裏的技術骨幹。
從零開始——
研製國産瞄準具
20世紀60年代研製出的強-5飛機,曾是我國當時航空兵的主力機種。
然而強-5飛機瞄準系統很落後,不能自動瞄準、追蹤攻擊,一切全憑飛行員根據高度、速度、角度等儀錶參數,自行判斷攻擊時機,打得準不準既靠經驗,又憑運氣。
當時國外戰機已應用上仰投彈瞄準具提高瞄準精度。為此,1970年,空軍召開會議,旨在搞出國産轟炸瞄準具。當時,國內從未研製過這種裝備,會場一片寂靜。
“我願意試一下!”陳躍祖打破了現場的寧靜。立下軍令狀後,他馬不停蹄奔到南京,全身心投入到緊張研製中。
研製國産瞄準具,解決戰機的瞄準問題,在當時就像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陳躍祖憑著一股倔勁,帶領團隊不斷改進瞄準鏡頭角度,給飛行員重新設計各種狀態下的投彈時機,調整瞄準匹配系數,降低人為誤差。
可當模擬投彈精度持續上升,實現預期目標近在咫尺時,陳躍祖卻把項目斃掉了。
在他看來,這種方法存在問題:若飛行員實戰時晚1秒操作,就會産生絕對誤差,這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瞄準精度問題。
寒冬的一個深夜,凍得發抖的陳躍祖,只好裹上被子、拿著稿紙坐在床邊思考,就在這時,靈光突現,一個重大的技術難題突破了!
第二天早上,陳躍祖揉了揉滿是血絲的雙眼,舉著一疊設計草案説:“在瞄準具上做一套數據模擬系統,讓飛機自動測算和投彈!”
使用計算機處理數據,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再平常不過。然而那個年代,微處理器剛出現,使用計算機如同當下量子通信般前沿。
如此大膽顛覆性設想提出後,整個團隊一片譁然,原來的方案不用了?從零開始?陳躍祖堅定信心:路都是蹚出來的,一定要搞出國産瞄準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