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醫生千名娃,兒科醫生“荒”在哪?

2016-03-06 13:15:16|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半個醫生千名娃,兒科醫生“荒”在哪?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半個醫生千名娃,兒科醫生“荒”在哪?——人大代表把脈兒科醫生資源緊缺問題

  新華社記者劉奕湛、郭強、陳國洲

  “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表述,回應了社會上關注的“兒科醫生荒”問題。

  千名兒童僅0.53名兒科醫生,全面兩孩時代來臨兒科醫生需求迫切……去年以來,兒科醫生緊張、人才缺乏、兒童看病難等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廣州、上海、南京等地還先後曝出醫院兒科停診限診的消息。

  一些人大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認為,國家中長期的政策導向已經很明確,相信在未來兒科醫生將不再是個問題,但當前兒科醫生的一些“著急事”仍需儘快解決。

  服務需求與服務能力嚴重不對稱

  “近年來,隨著醫改的不斷推進,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狀況正逐步得到緩解,但兒童看病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衛計委主任李利表示,“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14歲以下兒童有2.2億,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85後’這一代獨生子女進入生育旺盛期,我國兒童衛生事業發展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壓力。”

  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25860家醫院中兒童醫院只佔99家,所有醫院的兒科床位加起來才277679張,只佔床位總數的5.6%。同時,2014年底,全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約為11.8萬人,僅佔全國執業(助理)醫師的3.9%。

  “這也就是説,我們只用5.6%的病床解決佔總人口18%的兒童們的住院問題,一床難求自然也就在所難免。”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兒童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胡梅英説,近年來,兒科資源緊張、人才缺乏問題突出,兒童專科醫院人滿為患。兒科醫療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當前兒科醫學的現狀已嚴重不對稱,薄弱的醫療力量將難以保障我國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兒童的健康服務。

  “工作量大、風險高、收入少”造成兒科醫生後備力量不足

  由於兒科疾病特徵及部分家長為了自己上班不請假,許多兒科病人就診時間就放在了節假日、週末及夜間。

  “兒科醫師超負荷工作、延時工作狀況比比皆是。”連續幾年關注兒科醫生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李秋表示,近期統計我國每個兒科醫師接診人次是其他醫生2.4倍。另外,放射、超聲麻醉等兒科的專業技術人員及兒科專科護士也存在大的缺口。

  李利介紹,我國高等教育從1998年開始改革,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中取消兒科系招生,採用寬口徑培養臨床醫生後,願意從事兒科的人越來越少;同時,由於兒科工作量大,風險高,收入少,近年來,各地兒科醫師流失現象也很嚴重。

  胡梅英説,和成人相比,與患兒及家屬溝通、讓患兒配合檢查治療更耗時費力,單位時間內治療患者人次更少。“以心臟超聲檢查為例,成人躺下即可檢查,一台設備8個小時可為60多個人完成檢查,但小兒不配合需要鎮靜睡著後才能檢測,每天最多30多個。”

  一方面是更加繁重的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從單個患者的住院費用來看,兒童診療帶給醫院的收益又遠低於成人。江西省一設區市綜合醫院兒科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成人患者人均住院費用9000余元,而兒科患者人均住院費用僅為3000余元。

  穩定現有兒科醫生隊伍以解近“渴”

  幾位受訪的代表同時指出,隨著“兩孩時代”的到來,原本緊張的兒科醫療資源將更難滿足需求,建議國家從加大對兒童醫院建設投入、加強兒科醫師培養、提高兒科醫務人員待遇等方面著手,破解兒科醫生“荒”。

  由於兒科運營成本高,收益低,無法自行解決醫院改擴建及大型醫療設備購置所需的經費,也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胡梅英建議,政府加大兒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對兒童專科醫院的基本建設投入。

  “38所高水準的醫學院校增加研究生兒科專業招生數量,力爭到2020年達到在校生1萬人;將兒科學專業化教育前移,力爭到2020年每省(區、市)至少有1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層次專業教育。”李利認為,衛生計生部門也應加大兒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招生規模,實施兒科醫師轉崗培訓,進一步拓寬兒科醫師培養渠道。

  “一般而言,培養一名合格的兒科醫師需要十年左右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當前最緊要還是穩定現有的兒科醫師隊伍,防止人員繼續流失。”胡梅英説。

  “政策層面上增加兒科醫師的職稱、晉陞、收入的支持力度。”李秋表示,從兒科專科設置等學科發展方面增加投入,引導其他醫學專業的人員轉行成為兒科醫師;增加兒童專科醫院的數量或擴大兒童專科醫院規模。要保障兒科醫生的合理待遇,充分調動兒科醫生從事兒科工作的積極性,緩解目前兒科醫生轉行轉崗較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