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和基層群眾共話政府工作報告“熱詞”

2016-03-06 13:08:43|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同感、同心、同力——人大代表和基層群眾共話政府工作報告“熱詞”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同感、同心、同力——人大代表和基層群眾共話政府工作報告“熱詞”

  新華社記者鄭良涂洪長

  扶貧脫貧要“精準”、醫療改革要“聯動”、生産生活方式要“綠色”…3月春風裏,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個個“熱詞”不脛而走,既牽動著正在北京履行光榮職責的人大代表們,也吸引了會場外的萬千關注眼神。

  一個個“熱詞”後面有哪些故事?哪些回應?哪些期待?新華社多路記者蹲點在基層、蹲守在兩會會場,感受代表們和基層群眾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精準”扶貧:為追趕的步子找到合腳的鞋子

  在福建寧德福鼎市赤溪村,政府工作報告對脫貧攻堅的闡述引發村民熱議。

  畬族村民鐘月華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精準扶貧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産業,支持就業創業’,這很貼合咱們村的實際情況,大家脫貧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這話背後有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閩東為數眾多的畬族村落之一,“家家竹木屋、頓頓揭鍋難”的赤溪是聞名全國的貧困之地。30多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支持下,赤溪村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通過修橋鋪路、整村搬遷、引資引智、發展特色種養業和旅遊業,逐漸找到了切合當地實際的脫貧路子,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3萬元。

  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是畬族全國人大代表、福鼎市白琳鎮翁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鐘雪玲最為關注的話題。她説:“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是赤溪脫貧的關鍵,精準扶貧就是要為追趕的步子找到合腳的鞋子。”

  四年前,34歲的畬族青年鐘品灼在赤溪村成立了“鼎煜”農業合作社,承包了1500多畝地種植油茶和獼猴桃。“一斤茶油能賣到七八十塊,利潤不錯,但就怕遇到天災。”鐘品灼告訴記者,去年7月,上百畝獼猴桃和兩百多畝油茶被颱風毀掉。

  鐘品灼説:“合作社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文化水準不高,開拓市場的能力也有限,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專業培訓和指導。”

  鐘雪玲對此深有同感:“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很多村民種地還是因陋就簡、靠天吃飯,要做好可持續的産業扶貧,需要在生産指導、人才培養、資金幫扶等方面綜合施力,真正提升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

  “聯動”醫改:敢於向最頑固的“瘤子”開刀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聽到要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作為‘三醫聯動’改革的試點地區,我們深受鼓舞,也更加充滿了深化改革的信心。”福建省三明市醫改辦副主任張煊華説。

  早在四年多前,三明就啟動了“三醫聯動”的大膽改革嘗試,如今已是各地學習取經的樣板。5日下午,三明市組織醫改行政人員、醫院代表、醫藥公司代表、患者代表等,就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醫改話題展開討論。

  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溫立新説,通過“三醫聯動”改革,三明這幾年去掉藥品和耗材的水分,把體現醫務人員價值的價格提上去了,這“一提一降”,“騰籠換鳥”,促進了公立醫院的良性發展。

  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組長詹積富介紹説,通過調查摸底發現,藥品在省級採購中標價是出廠價的好幾倍甚至幾十倍,最終患者支付的價格也是出廠價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銷售價和出廠價之間的差額,由醫療機構獲得15%的藥品加價,配送企業獲得6%左右的配送費,醫藥代表獲得20%左右推銷費,醫生獲得30%左右的處方回扣費。

  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三明醫改打出“組合拳”,對藥品和耗材的採購建立統一的隔離制度,公立醫院採購限價目錄內的藥品由市醫管中心負責配送和結算工作,切斷了醫院與藥品的利益鏈條。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立醫院副院長翁國星對於“三明醫改”降低虛高的藥品和耗材價格的改革思路表示贊同,他説:“‘三明醫改’最大的成功經驗就是擠掉了藥價‘水分’,藥價整體降了30%。”

  翁國星説:“醫改既要綜合考慮、協調推進,也要敢於向最頑固的‘瘤子’開刀,通過降低藥品和耗材價格,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醫療領域利益分配格局,老百姓得了實惠,醫生回歸看病本職,醫院良性發展,只有這樣,困擾多方的醫患關係才能日趨和諧。”

  “綠色”發展:靠山不“吃”山要富也要“美”

  5日上午,在“中國茶葉第一鎮”福建安溪感德鎮,槐川村村民陳進寶早早把一家人叫到電視機前,收看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

  從事茶葉種植30年的陳進寶説,一片茶葉引領安溪農民走上了致富路,最近幾年茶葉市場有些波動,茶農收入也受到影響,現在距離5月春茶採摘季還有兩個月,自己希望能從報告中聽出一點“門道”來。

  陳進寶是安溪縣感德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説,近年來政府為保護生態,實施退茶還林,嚴格農藥使用。一開始茶農們不太理解和接受,現在越來越意識到只有生態好了,茶葉品質和價格才能有保障。這次報告中提出推動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這對茶産業以後的發展很有幫助。

  陳進寶的媳婦楊玉珍説,報告中提到的大眾旅遊時代讓人感到格外振奮,自己家投入10多萬元裝修的“茶鄉人家”民宿3月底即將開張,現在鄉村遊、生態遊和觀光農業越來越火,這將給農村帶來更多的收益和活力,也有利於茶産業的轉型和茶文化的傳播。

  1998年就分山到戶的福建永安市洪田鎮洪田村有著“林改小崗村”之譽。全國人大代表、洪田村黨支部書記鄧文山説,綠色發展離不開制度配套和保障。比如現在林區倡導“少砍樹”“砍大樹”,林木變現週期長了,要引入林權抵押貸款等金融助農方式,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這樣才能保障林農的種樹養林熱情,做到“不砍樹、也致富”,靠山不“吃”山。

  “綠色發展理念要入腦入心。”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南平市市長林寶金説,雖然南平是相對後發地區,但近年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主動限制發展重化工産業,不發展礦産資源開發産業,小木材加工企業逐步退出,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綠色環境,幾年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借勢上揚、越來越好。(參與采寫記者:孟昭麗、宓盈婷、許雪毅、郭圻、董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