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選手”不斷自我突破 帶動深圳集群創新能力提升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蘭旻):提起深圳的知名企業,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便浮現在人們眼前:華為、大疆、華大基因……近年來,在深圳打造“創新之都”的過程中,這些各自行業的領軍企業不僅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自身的爆髮式增長,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種子選手”,也為深圳不斷積聚著創新能量。在“種子選手”的帶動下,深圳的集群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朝著“創新之城”、“創業之城”、“創客之城”、“創投之城”穩步邁進。
隨著一陣馬達的轟鳴,一架精靈3無人機騰空而起,開始了長達20分鐘的空中巡視飛行。5年前,或許很多人對於大疆創新還是一無所知,然而眼下,這家專注於民用無人機研發的公司已經紅遍世界、佔據了全球民用小型無人機市場70%的份額,成為該領域無可爭議的領軍者。一個成立僅僅10年、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企業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答案很簡單:創新。
2006年,癡迷于無人機的汪滔帶著他的設計項目在深圳創立了大疆,10年來,專注技術研發和産品,是他從始至終堅持的理念。
汪滔説:“大疆一直是比較腳踏實地,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做靠譜、做出優秀的産品來打動世界的這麼一個公司。”
做好産品,是製造業者的天職,在無人機這一充滿高技術元素的領域,創新就是好産品的靈魂。大疆副總裁邵健夥稱,技術創新來源於思維方式的創新,“我們在尋求一些技術的突破,這些技術的突破會讓創新力轉化為市場的競爭力,也轉化為我們取得的一些成績。如果要看大疆是如何創新的其實就是我如何在發明、在研究我們的技術,我們在推動技術的革新,和更多領域的突破,所以説更多的是思維方式的創新。”
如果説創新造就了大疆這樣一匹科技企業界的黑馬,那麼對於華大基因來説,技術創新早已成為企業成長至今的內生動力。華大基因2007年落戶深圳,不久就代表中國完成了人類基因組百分之一測序計劃。近年來,華大基因先後成為全球最大基因測序平臺、國內首個收購美國上市公司的民營機構,並在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等領域實現了多項創新發展。作為新生代企業,華大要實現快速發展,必須培育出更多的創新基因,特別是在人才創新方面。華大基因執行總裁尹燁説,只有走出自己的人才道路,才能緊握新産業的發展方向。“這個領域其實是非常非常新的,要求我們必須還是要再學,在自己的教育和培養人才的模式上走一條自己的道路。”
在這一理念的主導下,華大不乏20多歲的首席科學家,員工平均年齡26歲,一大批高端人才成為這艘基因航母的主動力。
今年3月,華大基因成立農業集團,新集團通過産學研一體化,創新發展模式,深入挖掘基因資源潛力,將前沿科學技術運用於資源保存、農業育種、種植與養殖、生態農業與健康食品等領域。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表示,華大多年來的科技創新積累,將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産業的關鍵,“由眾多新的生産要素特別是技術要素、人才要素、資本要素構成下的現代農業體系,再加上華大基因這些年在科學領域的積累,我們可以來做現代農業這篇大文章。”
目前,華大基因每年産出的基因測序數據佔全球約60%,全球與農業相關發表的植物、動物基因文章,華大貢獻率佔70%以上,全球各基因組中心排名第三位,分支機構遍佈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領軍企業通過創新實現自我突破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城市的集群創新能力。在深圳市龍崗區,坐落著中國電信網絡設備、IT設備和解決方案供應巨頭華為集團。2015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其中終端業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3%。在距華為工業區2公里遠的天安雲谷産業園,有20余家圍繞華為終端業務的配套企業。産業園經理楊毅介紹説,得益於華為的快速發展,園區涉及通信技術等新興産業的企業不斷增多,為此,園區將為他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升集群創新能力。
楊毅説:“我們打造了一個智慧園區的服務平臺,一方面是中小企業尤其創業型企業我們要幫它引入投資者,幫它引入一些關鍵的産學研的對接;對於更多的一些已經發展的企業,我們希望它聚焦于它的研發、以及市場的主要的關注環節。對於一些政務代辦、包括企業的一些採購、包括人才的招聘等等我們都希望它通過園區的平臺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站在我們角度就是提供一個敏捷響應,使得企業更好地聚焦于它的主要的營業環節,促進整個創新轉型升級在一個低成本的水準上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