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揭開日本社會“溫情面紗”下的“歧視毒瘤”

2016-05-25 21:51:33|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新華社東京5月25日電(國際觀察)揭開日本社會“溫情面紗”下的“歧視毒瘤”

  最近,記者在日本四國德島縣採訪時發現,縣政府附近豎著一塊寫有“消除對部落歧視”字樣的巨大宣傳板。這塊宣傳板告訴人們:在日本,針對特定人群的歧視仍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本社會“溫情脈脈”面紗下隱藏著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這一毒瘤不僅在日本國內引發各種社會問題,也導致日本與鄰國難以和諧共處。

  歧視現象司空見慣

  在日本,受歧視的本國特定人群主要是“部落民”和阿伊努人。

  “部落民”指的是明治維新前即存在的所謂“賤民”——在日本封建社會身份等級制度中處於最底層,主要從事當時被視為“下賤”的職業,在服飾和居住上受到各種限制。明治維新後,日本雖然宣佈廢除“部落民”制度,然而時至今日,在婚姻和就業等方面,對“部落民”出身者的各種歧視依然存在。在互聯網上,不時可以看到有人傾訴因家庭反對而無法與“部落民”出身者結婚。

  阿伊努人是曾經廣泛分佈于北海道和東北部地區的土著居民,擁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和自己的語言。明治維新後,日本通過移民大力開拓北海道,對阿伊努人長期實行欺壓和同化政策。直至現在,歧視阿伊努人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在北海道,只有約2.4萬人承認自己是阿伊努人,很多阿伊努人因擔心遭到歧視而不敢公佈自己的真實身份。

  如果説對這些本國族群還只能算是“隱形歧視”的話,日本國內針對外來族裔和在日外國人,特別是中國、韓國等東亞鄰國人士的歧視則更為公開。一些右翼團體經常在街頭舉行針對鄰國人士的排外遊行,公然叫喊帶有侮辱性的口號。日本最大論壇網站“2ch”上也充斥著排外言論,其中對中國人、朝鮮人和韓國人的歧視言論尤為突出。

  右翼思想大行其道

  上述歧視現象與日本右翼思想關聯密切。除歷史上“神國觀念”“皇國史觀”外,最主要的右翼思想就是所謂的“大和民族優秀論”。日本右翼勢力認為,鄰國的“劣等民族”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國家,日本當年殖民和侵略反而是在“幫助”這些民族。這一論調不僅是對侵略行徑的美化,更是對亞洲鄰國的蔑視。由此滋生出的歧視、排外思想隨著媒體的傳播而在日本大行其道。

  去年2月,《産經新聞》刊登曾野綾子有關接納外來移民的專欄文章。這位右翼作家揚言:“當年南非實行白人、黑人隔離居住的做法很好,值得日本借鑒。”此言一齣,立即遭到南非方面抗議。

  南非駐日本大使專門致函《産經新聞》,明確指出:“種族隔離是反人道的犯罪行為,在21世紀更不能將其正當化。無論世界哪個國家,都不應基於膚色或其他分類標準來歧視其他人。”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日本互聯網上,支持曾野綾子的聲音竟然佔壓倒性多數,多數網民認為應該堅決拒絕外來移民。這一現象表明,種族歧視和排外思想已經深根于日本社會。

  種族主義日趨嚴重

  日本國內種族歧視問題曾多次引起聯合國關注。2005年11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向聯合國大會提交有關消除全球種族主義的報告中呼籲日本政府正視種族歧視問題,併為解決問題作出努力。

  報告指出,日本國內受到歧視的人主要是當地少數民族、韓裔、華裔以及來自亞洲、中東、非洲和歐洲的移民。日本國內對種族歧視的歷史和文化根源缺乏認識,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圍繞如何編寫日本某階段的歷史,尤其在涉及日本與朝鮮、韓國和中國等鄰國的歷史關係問題時反復出現爭議;二是日本某些政治人物多次發表排外和種族主義言論;三是日本缺乏針對種族主義、歧視和排外問題的全國性法規。

  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民族主義情緒滋長,日本社會種族歧視和排外問題不但未能改善,反而更加嚴重。現任首相安倍晉三重新上臺執政後,與其“志同道合”的右翼學者極其活躍,日本政治和社會氣氛也在發生變化,出現越來越多的右翼言論,強調日本文化和大和民族優秀的種族主義色彩更加濃重。

  觀察人士指出,認為自己理應領導亞洲的種族主義情結,使得日本難以接受鄰國取得的發展成果,導致日本與鄰國齟齬不斷,而這也是日本無法走出歷史認知問題死結的重要原因。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