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終添太行萬叢綠——咀嚼“新愚公”李保國的價值觀

2016-05-31 22:39:45|來源:河北新聞網|編輯:楊玉國

終添太行萬叢綠——咀嚼“新愚公”李保國的價值觀

   當大學青年教師李保國徒步來到太行深處,當地荒蕪貧瘠、“有雨遍地流,無雨渴死牛”、“年年種樹不見樹,歲歲造林不見林”的窘境讓他心頭一震;彈指35年後,如今的太行山區,在身為共産黨員、河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林業專家的他的身體力行和垂范帶領下,140萬畝荒山滴翠,增收35億元以上,10萬農民一舉脫貧致富……正當李保國桃李芬芳、譽滿燕趙大地之時,4月10日淩晨,在疲憊的沉睡中,突發性心臟病無情奪走了這位“太行新愚公”58歲的生命。

   人之一生,如何書寫才能綻放璀璨光華,取決於自己篤守的價值觀。在李保國相對短暫的生涯中,他像一隻陀螺,在“農民的兒子最見不得農民窮”的內心指引和召喚下,一直不知疲倦地旋轉;他又如同一粒種子,無怨無悔地在太行山的荒地和石隙裏生根、播綠、開出滿樹花……昔日抗日名將吉鴻昌説過,“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那麼,通過“撫觸”李保國的人生經歷和感人事跡,看他是如何正確處理這種“短”與“長”、“小”與“大”的辯證法,也就頗為催人省思,值得當下某些物欲漸盛、信仰傾頹的人們對照、咀嚼。

   不忘根本,找到一以貫之的“認同感”。“我是農民的兒子”,是李保國常説的一句話,也是他人生諸多重大決定的起因。雖看似尋常,卻道出了李保國對生於斯、長于斯的腳下這片土地及自我身份的深深認同。所以,他才完全罔顧“土得掉渣”的嘲議,一門心思運用所學所長,苦思回報。因為有這種認同,畢業留校後,他才義無反顧地情歸大山;因為有這種認同,當老百姓攤開雙手苦笑“要啥啥沒有,種啥啥不活”時,他才為之耿耿難眠;也正是因為有這種認同,他才默對著黑黢黢的石頭山,忽地來了一股“杠頭勁兒”,從此把自己“釘”在山上起早貪黑忙活……

   與山相伴,樂享念茲在茲的“融入感”。人是情感動物,當你渴了,喝口山溝裏的水,就會覺得無比甘冽;當你餓了,接過山民遞過來的紅紅的柿子,會不由自主念及“果腹”之恩;累了,睏了,挨著大樹靠一會兒,找個大石頭瞇一覺,習習山風會拂及四肢百骸……所以,筆者非常理解李保國如下的“怪相”、“怪舉”:身為大學教授,本當衣著整潔、風度翩翩,李保國卻常年臉龐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塵土、兩腳泥巴,紮在人堆裏“和農民沒啥兩樣”;李保國開會趕上堵車,村民情願把自家院墻推倒,扒開一個豁口,以便讓他通行無阻;1996年,暴雨將崗底村衝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李保國卻毅然帶著妻子搬來,一住就是九年。人生能有多少個九年呢?當然,也正因如此,農民才願意跟他踏實交心、倒掏心窩子的話。李保國匆匆而逝,手機通訊錄上多達1/3的山區果農兄弟們,仍不時向他“討教”各種技術問題。

   鼎力扶貧,服務百姓,鄭重書寫出一個“大寫”的人。“老百姓脫貧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正是這種精準扶貧的可貴自覺,讓李保國的技術研發確保了針對性、實效性——他主持完成了1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的科研成果,創新推廣了“山中造地”、“天價蘋果”、“薄皮核桃”等36項聞名遐邇的農業實用技術,直接間接幫助100多個村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從富崗蘋果、綠嶺核桃、南和紅樹莓,到邢臺前南峪、平山葫蘆峪……他用一項項技術培育品牌,染綠了荒山,澄清了河水,點亮了山區千家萬戶的希望。“人心是桿秤”,老百姓也最講實惠,這樣接地氣的專家,群眾怎能不鼓掌歡迎,一見面就拉著手往家裏拽?如此真心扶貧、誠心紮根、披肝瀝膽,以村為家,又怎能不讓村民們感佩於心,深深銘記?俗話説,“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學做人”,李保國的“人”字,毫無疑問是寫在巍巍太行群山,寫在百姓心底深處,大寫且力道深沉,勝過任何“姑妄釣之”的虛名浮利!

   如前所述,李保國擁有諸多身份,其中,“我要把我變成農民”的看似悖謬實則響亮的誓言,説明瞭他將“農民”作為他人生的基點,以此為榮,須臾不忘;而他最看重的,或者説認為最有價值的,從那句“我是一名共産黨員,是黨和人民成就了我,我必須永遠服務於人民”中,則可以洞悉一二。那麼,介於二者之間的其他名銜,大致可以統統看做服務百姓的“一技之長”了。應該説,樹立起了這樣的“坐標係”,他的跋涉、拼搏和奮鬥,他的人生價值,就有了一個很好的衡量依據。貫穿其中、時隱時現的,則是一種純樸、熱忱,對燕趙故土情有獨鍾、終身未變的“癡迷”。一個人,有了這種“癡迷”,自然就如同毛澤東同志在《愚公移山》裏所説的,可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兩千多年以前,孔子曾動情地在《曳杖歌》中唱出留戀人生、愛惜生命、直面死亡的悲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七天之後,孔子溘然而逝。應該説,我們每個人,面對終將逝去的人生,最好的儲值、保值的“捷徑”,並非自怨自嘆,傷感滿懷,而是要及早立志篤行,努力去實踐那拋棄小我、澤披他人的價值觀,就像李保國教授這樣,將憂民所苦、技術幫扶的“涓涓細流”,匯入國家發展、社會文明、百姓富裕的“大江大河”,才能真正地流芳後世。而一個以此為志的共産黨員,只要實幹為民,竭忠盡智,無論成就幾何,群眾都自然會心明眼亮,深深緬懷,並永志不忘。

   “太行新愚公”李保國走了。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扶老攜幼、迢迢而來,為他送行甚至嚎啕大哭;崗底、前南峪等村的村民則紛紛請求將他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果園裏,陪伴、激勵他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由這一幕幕令人感佩的“鏡頭”,我們可以明瞭:李保國的人生業績,已宛如他樸拙、實用的科研論文,“一字字一行行”寫在了太行深處,化為了萬叢綠色,孕育著邁向明天的希望……

   “誓助百姓脫窮困,終添太行萬叢綠。”追悼會後,李保國教授的骨灰,已被太行山區各地的老鄉們分發帶走,撒在了他生前為之奮鬥、牽掛的土地上。矚目蒼翠山崗上的千林萬木,似乎隨處都浸滿著李保國的青春、智慧和汗水,這難道不就是一座座靜默無言的、不朽的豐碑嗎?——李保國這一生,值了!(霍騁遠)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