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用審計解決項目落地最後一公里問題
國際在線報道:據光明網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於地方和部門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審計情況彙報,完善獎懲機制。
審計工作在解決重大項目落地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精準到位的審計工作,不僅可以促進各地積極作為,激發了領導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更能用法治的思維、制度的威力來管錢、管權,有利於地方治理的前瞻性、科學性。對各地的經濟發展而言,審計的專業性和中立性,可以有效增強各地治理體系的“免疫力”。
而這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聽取了關於地方和部門推進重大項目落地的審計情況彙報,彙報裏有成績也有問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著力推動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取得積極成效,這是“看得見的成績”;但審計也發現存在措施不到位、資金沉澱、部分項目推進慢等“看得見的問題”。不滿足於當前的成績,不會避現實的問題,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的工作。
更具體地説,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指引工作的方向,這是完善制度設置的應有之義。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亦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與措施:針對審計反映的問題要獎懲並舉,對主動作為工作有力的予以通報表揚,將沉澱兩年以上的資金收回並調整使用到積極幹事創業的地方去,對不作為慢作為的堅決問責。這樣應對之策有獎有懲,也很有針對性,可謂是給當前現實問題開的一支良藥。
根據新華社此前的數據顯示,2008年後,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臺公司積累了數額巨大的債務,目前面臨沉重的償債壓力,迫切需要有一定現金流的項目,而這些重大項目,大多屬於公共項目,難以滿足地方政府對現金流的要求。公共項目與民生息息相關,因而備受關注。
這就是説,通過科學合理的審計監督,可以解決重大項目落地“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督促投資者儘快落實在審慎決策的基礎上已經審批或核準的項目儘快實施、儘快完工;發現重大項目決策和實施中的一些問題,進一步完善決策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唯有如此,公共項目才能更好地推進,而民眾的幸福指數,也才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置於更深層次的角度來審視,用審計解決項目落地最後一公里問題固然值得稱道,但不應點到為止,還應“更進一步”。畢竟,對重大項目的審計監督,可以把項目落實從後期的監管延伸到前期的決策,並把這作為監管工作的重點,那麼就能讓各地的資金配置更加“合理有效”。這樣的境況,不能僅僅是一種願望,更應該照進現實。(作者:許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