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促外貿穩增長 鼓勁加工貿易"向西看"
國際在線報道:據每經網消息,在加工貿易的全國版圖上,一場“向西看”的變革正在發生。
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給加工貿易西移鼓勁加碼。會議提出,要發揮雙向投資對外貿的促進作用,依託各類園區提升中西部承接加工貿易能力。
為促進東部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國家政策頻頻出招。
早在今年1月份,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提出,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産業梯度轉移、研究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等工作要求。5月5日,國務院出臺的《關於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若干意見》再次把加工貿易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綜合運用財政、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在政策的聚光燈下,園區成為加工貿易西移的承接主力。而在近期,中西部省份多地商務主管部門亦密集拜訪東部地區,希望借本地園區的優勢,獲得更多加工貿易西移的對接。
每年30億支持中西部承接轉移
向東看,是要素成本上升欲尋他處騰挪的加工貿易産業;向西看,是已打好基礎設施建設欲覓得鳳凰來的各個基層政府。
在山西省商務廳廳長孫躍進于8月3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可以窺見中西部地區對承接産業轉移的思考。
孫躍進在文章中提出,“要結合承接産業的特點,對當地的土地、稅收、水電氣、人工、物流等要素成本進行認真核算分析,制定針對性強、差異化、可量化的成本政策,形成較為明顯的要素成本優勢,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並且,要“堅持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優化存量和提升增量相結合,堅持承接産業轉移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堅持承接加工貿易産業和非加工貿易産業相結合。”
文章透露,“從2016年開始,國務院每年將從中央外貿發展基金中安排30億元資金,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
要素的匹配,政策的扶持,使加工貿易産業向中西部地區挪移顯得更加順理成章。而堅持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加工貿易産業的轉移與對接,正是當前從中央到地方的同一共識。
不久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鼓勵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並非要把在東部經營得好的企業強行搬到中西部,而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推動向外轉移的産業優先轉移到中西部。比如,東部也有相對欠發達的地區,如果長三角、珠三角的加工貿易企業從一個城市轉移到東部欠發達的另一個城市,我們同樣是支持的。”
園區成為承接産業轉移“抓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在近期,多個中西部省份商務主管部門亦密集拜訪東部地區,希望借本地園區的優勢,獲得更多加工貿易西移的對接。
“5、6月份,我們派出了工作組,前往廣東、上海、福建等六個省市進行了對接和調研,下半年,我們還要以‘省市聯動’的方式,在蘇州、東莞、煙臺等地舉辦五場加工貿易企業轉移承接懇談會,爭取實現項目簽約。”一位山西省商務系統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了實現成功簽約,我們調研出了每個加工貿易産業集中的區域的特點、變動情況,比如説,我們發現有的加工企業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國家,有的則是省內轉移,從本省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移動,比如從珠三角地區轉移到粵東西北,而在環渤海地區,加工貿易企業七成以上都是外資企業。這些信息幫助我們更好地制定針對性政策,有的放矢,提高對接效率。”
對於充滿希望成功簽約項目的中西部省份而言,園區成為承接産業轉移的“抓手”。
“為何要以園區作為産業對接的抓手?因為當前加工貿易企業轉移中西部的主要挑戰便是産業鏈不配套,因此當地僅僅以土地稅收等優惠帶來的利好,實際上並不能抵消企業轉移後的配套成本。”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加工貿易企業是原料和銷售‘兩頭在外’的,一進一齣,生産成本相對透明,極度依賴成熟的上下游配套産業鏈,這樣通過産業集聚的園區,可以給企業實現産業鏈的配套,大大降低其産業鏈的成本”。
而另一方面,對於中西部地區而言,園區的作用更不在於僅僅帶來一個企業,而是帶來一個産業鏈。
“與一般貿易相比,加工貿易企業集中在生産環節,追求的是製造生産過程的利潤,多數屬於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通過園區吸引企業,將改變過去那種僅僅吸引一個企業到當地的做法,而是轉移了一整條産業鏈在當地。”趙萍表示,“與我國中西部地區相比,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可能還低,但是産業鏈配套、制度社會並不如國內這麼穩定也是這些國家的劣勢,那麼對於中西部地區,通過實現加工貿易産業鏈的轉移,保持産業鏈優勢,可以帶來促進當地發展的動力。”(作者: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