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北外羅馬尼亞語教師董希驍:對我來説,翻譯是一種樂趣

2016-09-21 15:37:5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董希驍在第23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推介他編著的《現代羅馬尼亞語語法》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楚群力):在不少年輕翻譯抱怨機會少、時間少、稿酬少、壓力大的時候,他在繁忙的教學、科研和行政工作之餘,醉心於羅馬尼亞語這一“非通用語”圖書的翻譯,樂此不疲。在羅語教師、副院長、兩個年幼孩子的父親等身份的切換中,他有著同齡人共同的忙碌與焦慮,但對於譯者這一身份,他始終懷有一份摯愛,因為翻譯給他帶來樂趣。

  他就是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青年教師——董希驍。2016年9月,在北外迎來75週年校慶,北外羅語專業慶祝60華誕之際,董希驍用當年問世的三部新作為母校獻禮。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請他介紹了這三本書的翻譯和撰寫過程,並分享了對翻譯這一職業的理解,以及對中羅出版交流的建議。

  採訪過程是輕鬆而愉快的。作為同一專業的校友,記者從董希驍1996年考入羅語專業時就與他相識了。由於記者比他早一屆入學,習慣叫他“小董”。在記者心目中,他是一個嘴邊總挂著微笑,談吐儒雅睿智的師弟。記得上大學時,他會拿著課本,就習題中極細微的語法點虛心向師哥師姐們請教。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小董畢業後被一向以嚴謹著稱的羅語老師們選中,留校任教。作為新中國羅語人才的搖籃,北外羅語專業的馮志臣、楊順禧、張志鵬、丁超等老師都有著極高的學術造詣。在他們的悉心指導下,董希驍不負眾望,29歲獲文學博士學位,32歲被評為副教授,37歲成為北外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

  早在2008年,董希驍就出版了專著《現代羅馬尼亞語稱謂系統》。之後,又與龐激揚老師合譯了《漢語圖解詞典(羅馬尼亞語版)》。他編寫的《現代羅馬尼亞語語法》和翻譯的《羅馬尼亞現代文化史》已於今年出版。另一部譯著,羅馬尼亞總統克勞斯•約翰尼斯(Klaus Iohannis)的自傳《跬步千里》剛剛完成最後一次校對,計劃在今年10月出版,並將於11月在布加勒斯特舉辦的2016年羅馬尼亞高迪亞姆斯國際圖書與教育展(Targul International GAUDEAMUS)上首發。《現代羅馬尼亞語語法》和《羅馬尼亞現代文化史》這兩部著作都有近500頁,是了解羅馬尼亞語言、文化的基礎性讀物,也可作為羅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使用。《跬步千里》則通過羅馬尼亞現任總統的視角,對羅馬尼亞政治生態進行了全面介紹。

  在今年出版的這三本書中,董希驍對譯著《羅馬尼亞現代文化史》傾注了最多心血。此書的作者是羅著名學者格裏戈雷•傑奧爾久(Grigore Georgiu)。董老師花了整整五年時間翻譯此書,在此期間甚至從未考慮過是否有人願意出版這本譯著。他説:“我是在網上找到這本書的電子版的。雖然覺得它很有意思,但一開始我並沒想到要翻譯它。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偉大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所説:‘翻譯是一種最深刻的閱讀。’讀著讀著,我開始一段段地翻譯。翻了幾章後,我就想:‘為什麼不把整本書翻完呢?’起初,我並未想過這本書能夠出版。譯稿完成後,我試著聯繫了這本書的作者格裏戈雷•傑奧爾久先生。沒想到,他不但沒有向我索要任何費用,還熱情地把出版這本書的羅馬尼亞傳播出版社(Editura Comunicare.ro)的電子郵箱給了我。”

  天道酬勤。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與羅馬尼亞傳播出版社的溝通十分順利,很快就決定出版《羅馬尼亞現代文化史》的中譯本。外研社還把這本書納入“絲路國家工程”項目,提供了出版資助。

  在董希驍看來,羅馬尼亞語作為一種“非通用語”,相關書籍的出版需要各種機遇。從前,中國羅語界的許多老前輩翻譯了大量圖書,但並未過多考慮付梓成書之事。在五年時間裏,支撐著董希驍完成翻譯工作的,是責任和樂趣。他説:“自從我1996年選擇進入羅語專業學習,並在2000年留校任教,羅馬尼亞語就和我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它不僅是我安身立命的職業,也賦予我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必須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我認為,我們以增進中羅友誼為己任,但是作為青年翻譯,我們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只有中羅兩國關係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的舞臺才會越來越寬廣。我們必須學會利用時代賦予的機遇,享受工作本身帶給我們的快樂。”

圖片默認標題

《羅馬尼亞現代文化史》封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格裏戈雷•傑奧爾久著,董希驍 譯

  但快樂並不代表輕鬆和敷衍,翻譯艱深的學術著作意味著大量的時間投入和嚴謹的求證。他舉例説:“《羅馬尼亞現代文化史》中有大量的引用和註釋。雖然作者只引用每本書的一段話或者幾句話,但是為了更準確地理解註釋,有時,我必須把所涉書籍的相關內容通讀一遍。在翻譯外文作品,特別是學術著作時,蒐集和閱讀文獻非常重要。許多被引用的文獻來自第三國,並已有了中文譯本,這使得查證工作不可或缺,因為中國專家對所引用的內容已經很了解,如有疏漏,很快會被他們發現。傑奧爾久先生在書中經常引用法語、德語、英語或其它語言的書籍,我雖然不會所有這些語言,但我總是通過各種辦法,把相關內容弄準確。”

  董希驍嚴謹的治學態度也體現在他編著的《現代羅馬尼亞語語法》上。中國羅語界的權威之一,北外羅語專業資深教授馮志臣在此書的序言中寫道:“桑榆暮景,能夠提筆為青年學者董希驍編著的《現代羅馬尼亞語語法》寫幾段文字作為序言,抒發一點感想,我倍覺興奮和喜悅。興奮的是我有生之年又看到了一部有功底的關於羅馬尼亞語的工具書,喜悅的是講授和研究羅馬尼亞語的我國青年學者日益深厚的學術造詣。……董希驍編著這部語法參閱了羅馬尼亞科學院語言所近年出版的多種專業書籍,在語法信息、語言資料等諸多方面可謂詳實準確。”在採訪中説,董希驍不忘對老前輩們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打下的堅實的學術基礎。他説:“羅馬尼亞語語法是非常複雜的。用中文把它闡釋清楚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幸運的是,北外羅語專業老前輩楊順禧老師編著的《羅馬尼亞語語法》一書在1993年得以出版。在此基礎上,我編著了《現代羅馬尼亞語語法》,增添了新的例句,引入了新的理論,闡釋了新的現象。”

  董希驍老師對語言和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也得益於家庭環境的熏陶。他的父親董志翹先生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國家級教學名師,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漢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他的母親張意馨曾在南京師範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長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在董希驍看來,良好的中文素養對於一個翻譯來説是非常重要的。他説:“一部外文著作的中譯本必須能夠被中國讀者接受。我認為,譯者必須忠實于原文,這意味著不能更改原意,但是我們還要再創作,讓中國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中國的羅語專家和羅馬尼亞的漢學家可以開展更多合作,利用自己的母語優勢,共同翻譯一些作品。”

  實際上,董希驍已經把翻譯看成了一種樂趣。他這樣描述翻譯的快樂:“對我來説,翻譯是一種樂趣。你可以在任何閒暇的時候翻譯。也許當你寫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時候,你必須坐在書桌前幾個小時,連續寫作。但是,如果你想翻譯一部作品,你可以每天只翻一頁或一段,在自由的氛圍中完成工作。”

  但不是所有項目都能給譯者如此寬裕的時間。在翻譯羅馬尼亞總統克勞斯•約翰尼斯(Klaus Iohannis)的自傳《跬步千里》時,中譯出版社只給了董希驍三個月的翻譯時間。他説:“當我和中譯出版社總編説,我想把羅馬尼亞總統的自傳翻成中文時,他表示出了很大興趣,但是他希望在今年8月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辦這本書的中文版授權發佈會。這意味著我只有三個月的翻譯時間。儘管如此,我同樣在翻譯的過程中找到了快樂。因為我正在做國家領導人話語體系的研究,羅馬尼亞總統的這本自傳提供了很好的語料,有助於我們了解其話語風格,對不同國家領導人的演講進行平行比較。因此,我認為任何研究項目都蘊含著樂趣。”

  其實,董希驍在生活中也是一個豁達、幽默、愛好廣泛的人。他愛給學生們講笑話,愛在朋友圈裏發子女的“名言警句”,還燒得一手好菜。他努力效倣老一輩學者的嚴謹和勤奮,也具備青年學者的創新精神。作為歐語學院副院長,他和各專業師生一起,通過歐語學院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積極推動學院與對象國使館、駐華文化機構、中國學術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他對促進中、羅圖書互譯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説:“中、羅兩國已有互譯作品中的大多數都是文學作品,古典文學作品在其中佔了很大比重。我認為互譯的圖書種類應該更豐富, 不應局限在文學和藝術,也要涵蓋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須重視對國外文化市場的調研。作為出版社,要通過市場調研積極了解對象國讀者的需要。可以互派代表團,和對象國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面對面地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去年成立的北京羅馬尼亞文化中心和明年即將成立的布加勒斯特中國文化中心就是促進這方面交流的重要橋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採訪的最後,董希驍説,他體會到了譯者的快樂,並希望把這種快樂傳遞給學生和更多的青年翻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