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樓瘋”眾生相:溫州炒房團為何缺席本輪“狂歡”?

2016-10-11 07:43:41|來源:中國經濟週刊|編輯:楊玉國

資料圖 韋亮 攝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勞佳迪 | 上海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週刊》2016年第39期)

  9月25日,看起來再尋常不過的一個週日。上海初秋的陽光穿過剛剛開始褪色的行道樹,靜靜灑落在位於商業核心區的一間咖啡館內。但如果將鏡頭慢慢拉近,卻會發現這樣溫柔的午後完全無法撫慰眼下被捲入瘋狂樓市的蕓蕓眾生。

  美國矽谷歸來的陳述正在雙眉微蹙地講著自己錯過“張唐川”板塊的經歷。作為被新富階層徹底改變的知名地段,這片人稱“小矽谷”的科創熱土從均價2萬元/平方米漲到7萬元/平方米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他懊惱的是,若去年痛下決心入場,現在已是身家千萬,這是朝九晚五永遠無法企及的財富高度。

  聽眾楊息文顯得眉飛色舞,通過一連串複雜的資産運作,這個月她已經成功擺脫了蝸居於“老破小”的命運,等待她的將是市值800萬元的近郊洋房。和先生每月加起來的稅後工資還不足2萬元,卻膽敢欠下銀行630萬元,他們透支的不只是余生的積累,還有從父母婚姻裏榨取的最後一點價值——用離婚證換來的首套房資格。

  陳述、楊息文的老同學李舟則馬不停蹄地前來赴約,週末他租車跑遍了蘇錫杭,列入選房名單的板塊包括蘇州工業園區、無錫太湖新城和杭州未來科技城。由於2008年入住的嘉定新城幾乎是上海漲幅最緩的板塊,這次他遍覽群書,自製了一整套購房指標,儼然像炒房客那樣伺機“一雪前恥”,忘記了自己剛需人群的身份。

  而在隔壁桌上,一位地産顧問正在記事本上奮筆疾書,諸如“樓市的貨幣屬性”“房東決策模型”“逼空式上漲”等等術語讓坐在對面的涂晶晶喜上眉梢。半年內以2800萬元天價買下北外灘兩套豪宅的“闊太”此時更確信未來房價將“一騎絕塵”,她現在迫切想從銀行借到更多低息貸款,好讓手裏的剩餘現金儘快轉化成不動産。

  一開始沒有人注意到,咖啡館的角落裏還有一個愁容滿面的年輕人。4年前投身這座大都市的李旸在“3·25新政”中被限購剝奪了購房的權利,近幾個月完全脫離了調控束縛的上海房價讓他只能為“沒上車”長吁短嘆,在發給同學的語音中,他幾近絕望地做出了逃回省城的決定。但同學的答覆又給了他當頭棒喝,在新加入長三角俱樂部利好的發酵下,合肥房價上半年也暴漲了50%。

  這些人的話語間或飄進鄰座的耳朵裏,這甚至還讓原本陌生的他們發生了交集。在房價成為街談巷議的當下,已買房的、打算買房的、買不了房的人都刻意在公共場合尋找著共鳴。奇怪的是,每個人都不否認樓市存在巨大泡沫,但眼下熱門城市的大多數人依然加倍地纏綿戰場。

  他們似乎並不在意狂歡過後會否廢墟遍野,此刻只想像其他人一樣搭上這列名為“樓瘋”的列車,仿佛只有通過鋼筋水泥的澆築才能建立起安全感,全然不顧它終將駛向何方。

  “樓瘋”地圖

  上海

  小白領夫妻豪賭樓市,2萬月薪背上630萬房貸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上海房價就沒能停下猛漲的步伐。《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調查發現,儘管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稱上海房價8月同比上漲34.4%,但多個板塊的實際漲幅遠遠超過了官方公佈的這一平均數字,例如“新靜安”概念催化的大寧板塊、內環風口上的北外灘、受張江科創産業集群輻射的唐鎮等板塊的漲幅都已接近翻倍。

  身為全國公認的最有投資頭腦的一群平頭百姓,上海人在去年巔峰時期的股市大牛市中被曝人均賺足20萬元,因為擔心存款一夜被樓市蒸發,自然也不肯缺席這場盛世空前的樓市突進。在一傢俬營企業做文案工作的楊息文只是普普通通的工薪族,正是這股“全民炒房風”的代表人物。

  “只要敢下賭注, 沒有什麼不可能的。”結婚已經三年的她,一直住在房齡超過30年的“老大樓”裏,名下另一套房産也是空間跼踀的“老破小”,面對記者,她對於自己“倒騰”出一套豪宅頗為得意。就在不久前,父母辦理了離婚手續,父親凈身出戶,生生為她騰挪出首套房的操作空間。

  “我們先以父親的名義買下一套市值800萬元的新房,首付240萬元,以年化6.8%的收益率通過親朋好友借,承諾兩年內還清,接著辦理了父母和子女共同作為所有權人的接力貸,再請包裝公司來‘粉飾’父親的銀行流水單,這樣可以順利從銀行貸出630萬元,包裝費用是貸款額的0.8%。”楊息文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坦言,包裝公司出具假流水已經是半公開的秘密,可以突破商業銀行最多依據主貸人稅後月薪的一半計算總貸款額的紅線。

  在房價繼續大漲心理預期的驅使下,630萬元貸款並沒有成為壓在楊息文心頭的重負。“我們的操作思路就是賺時差,父親賬戶的公積金可以用來衝半年的還款,半年後我們會拋掉現在住的‘老大樓’,預計到時候可以賣350萬元,加上一部分存款,不僅用來還清親朋好友的借款本息,還可以抵充幾年銀行貸款,幾年後再根據當時的還款壓力決定是否需要拋掉另一套閒置的‘老破小’,這樣一來,我們完全可以在新買的豪宅裏提前享受十幾年。”

  這種操作思路唯一的底氣就來自對未來數年房價的堅定看多,因為一旦房價大幅下滑,楊息文將出現腹背受敵的斷供危機。不過,普通工薪族在本輪上海房價暴發中變身投資客的現象屢見不鮮,正因為這些人的大量入市,本輪樓市大爆炸中,總價相對較低的外環外板塊始終領漲。

  “公司樓盤去年開了第一期,售價是3.8萬元/平方米,很快封盤不賣了,馬上我們還要開第二期,根據目前附近的行情,最起碼開到7萬元/平方米。”駐紮唐鎮的一家開發商銷售經理馬小姐告訴記者,由於“建倉成本”已經堪比內中環,很快普通投資客將不得不退出這個位於2號線地鐵延伸線上的外環外板塊,而這個價格一年前還是內環內的“專利”。

  上海市房地産交易中心數據顯示,整個8月,上海共成交一手房22548套,最後一週更是連續5天破千。

資料圖:10月10日,市民在某地産項目前路過。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環上海

  “衛星城”新盤廣告“佔領”上海地鐵

  上海房價如在雲端,讓許多盛宴參與者開始“轉戰”周邊“衛星城”。去年11月忽然暴漲的樓市在短短三個多月內將原先3萬元/平方米的上海外環外均價輕鬆抬上了5萬元/平方米,所謂史上最嚴的“3·25新政”僅僅讓市場消停了兩個月,上半年尾聲價格再度失控,7月社會融資中有98%是新增房貸,尤其是二手房市場,因為房東做低房價避稅現象普遍存在,價格早已脫離了紙面數據。

  人流量巨大的地鐵站所張貼的廣告牌一直是銷售風向標。《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去年上半年,上海地鐵沿線廣告牌主打的樓盤地理位置主要在松江、嘉定、浦東臨港新城等上海外郊環,到了下半年,有11號線直通的花橋廣告鋪天蓋地,這個實際屬於江蘇的板塊如今價格也從8000元/平方米炒到了2.5萬元/平方米,一眨眼工夫已讓不少動心者高攀不起。

  今年上半年,隨著撤縣設區的落地和地鐵規劃的升級,崇明島迅速追平了花橋售價,長興島也異軍突起,區域地王豪擲47億元勇奪地塊,未來保本售價也已經和花橋持平。

  而到了下半年,一張張主打“環上海”概念的廣告被張貼在地鐵車廂內的“黃金位置”,欲成上海人新寵。除了昆山,這些“衛星城”還包括嘉興、太倉、啟東,除了不限購不限貸的屬性,廣告還特意將“早高峰高鐵參考車次”作為吸睛賣點,其中昆山、嘉興和太倉到上海虹橋全程不過17分鐘、27分鐘和45分鐘。

  廣告的狂轟濫炸背後是房價預期的支撐。位置毗鄰上海的嘉興過去一直被認為固步自封,與上海的高速發展嚴重脫節,過去5年一向平穩甚至在個別年份還穩中有跌的房價在今年上半年尾聲忽然“暴動”,6月爆發性成交7166套,7月漲幅全國第一,告別“6字頭”,普漲到了均價8000+,而最新拍出的高價地使得未來保本售價直逼2萬元/平方米。

  落戶當地科創園的一家生物醫藥類公司去年成功完成了C輪融資,原本打算明年衝擊新三板,但由於産品線研發拓展週期較長,大量現金沉澱在銀行賬戶上,如今飆漲的房價也讓創始人“按捺不住”。

  “我們打算將錢都取出來,投資造幾棟研發大樓,未來還可以出租物業,不然貶值太快,持有資産總比持有現金強。”這位創始人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如是説。

  同樣位於上海都市輻射圈的太倉的樓市也正在經歷一輪瘋漲,去年春節時還以低入住率、高庫存形象映入記者眼簾,半年來整體單價從8000元狂飆到了1.15萬元,1.5萬元單價的新舊樓盤已俯拾即是,學區房均價更是接近2萬元/平方米。

  蘇杭

  江浙“雙子星”房價翻倍,不再是“天堂”

  若再將“樓瘋”房價地圖攤開更大的範圍,放眼江浙兩省,曾共享“天堂”之名的蘇州和杭州也成為一對樓市大爆炸的“超新星”。G20的爆紅洗刷了杭州人耿耿於懷的杭州在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地位輸給南京的失落。

  G20結束的首個週末,一些深圳炒房團就不期而至,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抓緊置業,對於這個未來可能媲美深圳南山科技園的“科創聖地”,他們的下手沒有經過所謂“糾結期”。以記者接觸的情況看,僅一個不足10人的深圳小型炒房團,今年以來就先後搶購近30套杭州物業。

  9月18日,杭州政府宣佈加入限購大軍,而就在執行限購的前夜,購房者蜂擁而至,趕赴最後的盛宴。杭州市區創造了單日商品房銷售3265套的歷史紀錄,二手房簽約同樣創下新高,達到1840套,一天5000多套房子的銷量足以抵上過去半個月的總和。

  9月20日,杭州迎來限購後的首場土地拍賣。這場土拍時間從20日下午兩點半開始,一直持續到晚上近7點,所拍賣的宅地溢價率最高超過了300%。

  “和杭州未來科技城一樣‘一房難求’的還有蘇州工業園區,今年漲幅遠遠超過了蘇州傳統老城區觀前街一帶,蘇州新地標‘東方之門’就在金雞湖畔,屬於工業園區,還有位於吳江區的太湖灣一帶也是熱點。”在對蘇杭市場充分踩點之後,李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目前這些處於未來城市發展功能區內、人口流入呈正向的板塊裏,容積率不到1、綠化率30%以上、離地鐵口半徑1公里內的高性價比新盤已經寥寥無幾。

  據悉,去年10月,蘇州工業園區均價還只有1.5萬元/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經一路飆升到了3.2萬元/平方米,足可抵上上海某些熱門板塊的漲幅。

  8月12日,蘇州重啟限購,但觀察執行一個月後的數據發現,樓市依然熱度未減。9月19日到9月25日期間,蘇州樓市住宅類房源共成交3574套,環比漲幅高達55.12%,成交面積漲幅也超過了50%,而在9月26日,上半年還是蘇州價格洼地的吳江也拉開了限購的大幕。

  為了緩解窗口壓力,南京市房産局檔案館新開兩個窗口辦理開具購房證明業務。申冉 攝

  泛長三角

  南京開發商搶地全拼搖號,合肥頂級豪宅被秒

  事實上,蘇杭只是民間資本洶湧的長三角俱樂部房價猛漲的兩個縮影,作為長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南京樓市當然也是“瘋情”澎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南京8月同比上漲38.8%,超過了上海的漲幅,相對應的實際漲幅可想而知。2016年前8個月南京二手房成交10.74萬套,比去年全年成交量還多出1.3萬餘套,新房庫存只夠賣兩個月。

  南京的“地王潮”更是奪人心魄。9月19日上午,江寧正方新城地塊經過182輪慘烈競拍,最終因為達到最高限價不得不擱淺等待搖號決勝。正當看客們尚未回過神之際,20日7幅宅地全部超出限價,開啟了南京地王的“搖號時代”。

  據少數獲准現場觀摩的媒體人回憶,當天土拍剛一“開閘”,1分鐘內已經有50輪競拍,最終以每場3~5分鐘的速度衝到“現房銷售待確認”的地步,並以平均15分鐘進入搖號。有觀點戲稱,這些衝破最高限價的地塊,深刻影響了周邊房價,附近“有房族”每5分鐘賺足1萬元/平方米。截至目前,今年南京已經出現25宗總溢價率超過100%的地塊。記者注意到,南京新房庫存量持續走低,已經連續5個月低於3萬套,供需失衡刺激下的南京樓市,房價一天一個樣,局部樓盤高達5萬元/平方米,直接叫板上海。中國房地産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8月,南京在全國省會城市房價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位,均價超過2萬元/平方米,已經趕超廣州。

  而最晚加入“長三角俱樂部”的合肥更是樓市殺出的一匹黑馬,當地人稱買房變成了一場體力、運氣、關係甚至是人品的終極較量。據悉,中秋加推的位於主城區東部的樓盤252套房源有700人現場爭搶,下轄的肥東縣336套房源則在暴雨中引來近千購房者。

  從價格看,相比今年3月的備案價格,前一個樓盤每平方米單價已經跳漲了4000元,漲幅將近50%;而“東大門”肥東雖然只是一個縣城,半年內房價也積累了類似漲幅,新房均價如今都已經過萬,商品房消化週期已經低至1.6個月。

  9月24日,合肥最貴豪宅開盤,開盤當日1小時産生6億元銷售額,高層産品被哄搶一空。前一天,土拍市場的表現更讓合肥坐實了二線城市“房價四小龍”的寶座,單日11宗地塊平均溢價率達到250%,其中3宗溢價超300%。

  北深

  深圳爆出“20萬+”樓盤,首都現恐慌性買盤

  雖然近期的房價暴漲輪轉到了強二線城市,但和上海一樣最早在“樓瘋”中扮演主角的北京和深圳市場如今也都走出了調控政策發佈後的沉寂期。

  記者從深圳各個區域一手新盤最新內部數據看到,在南山區已有樓盤均價達到21萬元/平方米,達到19萬元/平方米的樓盤也有3個。“現在關內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4個區新盤均價普漲到了‘10萬+’,‘15萬+’的新開樓盤佔到了絕大多數,關外的寶安區和龍崗區也不乏‘8萬+’、‘9萬+’的新盤,基本消滅了均價低於5萬元的樓盤。”一位地産數據庫資深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就連新成立的龍華新區單價也都賣到了7萬元、8萬元,要想找單價略低於5萬元的一手新房目前只能去距離市中心30多公里開外的光明新區。

  近日,美國經濟諮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目前深圳已成為全球房價第二貴的城市,僅次於加州聖何塞。

  但這並不意味著北京就不是遍地“10萬+”的現狀。記者登錄北京市住建委官網,隨機查看發現,距離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部分新開樓盤售價也都在10萬元/平方米的水準,而這一度只是佔據了北京不少重點中小學教育資源的西城區學區房的“特權”。

  “我們不久前以200萬元的價格賣掉了自己的一套一居室,當時打算換一套兩居室,但是流程還沒走完,看來看去還是換不動,房價又飆上去了,房東每天都在跳價,我們實在擔心踏空,正好有老鄰居在賣房,我們就趕緊買了回來,所以最後只是換了個門洞,還多加了50萬元。”在國企做財務工作的汪女士連嘆自己當時的魯莽。

  而今年1—6月北京住宅市場半年成交量195646套,同比增長58.1%,佔去年全年成交量301010套的2/3,迎來7年以來最火爆的市場行情。二手房交易方面,北京西城區堪稱北京“樓瘋”的典型樣本,如德勝門學區和西單附近的西長安學區,方圓1.5公里範圍內的所有二手房價格都達到了10萬元~ 12萬元/平方米,平均房齡在20年到25年;而金融街的二手房,無論是否帶學區,價格都達到了13萬元~18萬元/平方米。

  資料圖 中新社發 張雲 攝

  內陸省會

  省會城市房價“火燒連營”

  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的“樓瘋”就像是一場傳染病,一圈圈向外擴散,隨著部分城市限購限貸政策的頻頻落地,這股搶房的勁風終於刮到了內陸省城。和前兩年只漲北上深不同,今年以來的“瘋情”已經形成了“群城亂舞”的形態。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查看國家統計局數據發現,與7月相比,31個省會城市中(除拉薩未發佈相關數據外),8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29個,下降的城市僅有烏魯木齊1個。其中,尤以近億人口支撐的中原腹地城市鄭州的漲幅最為亮眼,環比5.6%的漲幅排名第一,合肥屈居其後。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坦言,一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漲幅均比上月有所擴大。而據記者了解,鄭州樓市二手房交易價格的環比增幅同樣領跑全國,堪稱“雙料冠軍”。據悉,鄭州8月二手房成交均價已經逼近1萬元/平方米,而不少本地網友吐槽稱“1.2萬元/平方米以下很難挑到好房子”。因為群情焦慮,鄭州甚至還出現土地使用證都沒辦好就違規開盤售房的現象,擔心錯過行情的購房者則不顧風險紛紛掏錢。

  最近幾天,一則“武漢即將出臺限購政策”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消息甫出就為這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九省通衢”火爆的樓市再添一把烈火。

  2016年上半年,武漢有18個項目開盤即售罄,連夜排隊、搖號買房、偷偷開盤、千人搶房的橋段層出不窮,“日光”已成為武漢樓市的常態。上半年交易量已經超過2012年武漢樓市全年成交量的總和。數據顯示,武漢8月各大片區中僅有3個片區的均價在9000元/平方米以下,多達8個片區均價過萬,和鄭州一起跑步奔向全城萬元單價時代。

  同樣受“瘋情”鼓舞的還有長沙樓市。記者從長沙韶山南路某樓盤銷售處聽到的説法是,每天接待量達到了200人以上,日日加班,不乏清晨6點排隊買房的情況。目前,長沙新房庫存週期降至5個月,梅溪湖等多個板塊鬧起房荒,一房難求。長沙市房地産市場預警預報動態監測系統數據顯示,9月11日—17日這一週,長沙樓市連續兩周突破5000套。而8月市內六區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上漲25.89%,成交均價為6593元/平方米,同比上升了17.82%。

  由華東、華中起始的“樓瘋”也讓少數西部省會從中分得了一杯羹。比如天府之國成都9月中旬開出的新盤,首日600套房源遭到了3000組客戶爭搶,開盤兩小時即告“空盤”,在接受第二批預約的前夜,300余人通宵排隊。古都西安則在來自鄭州、合肥、北京、新疆甚至廣西的外地投資者的合抱下,為“金九”遞交了不錯的成績單。

  三四線城市

  去庫存節奏略加快,漲幅依然“溫吞水”

  如果追溯到去年下半年這波行情的肇始,其源自中央對三四線城市樓市去庫存的喊話。三四線城市力推購房補貼政策吸引買手,但在偏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資金自覺向更保值增值的一二線城市聚攏,一度令所謂去庫存大戰倍感尷尬。

  不過,在數月發酵和過熱城市推出調控政策後,三四線樓市確實有一些復蘇的跡象。根據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統計數據,2016年8月中國35城新建住宅總庫存,已經連續13個月錄得同比下滑,存銷比更回到5年前的水準,值得一提的是,過往一二三線城市的庫存表現通常顯得分化,但8月三類城市的庫存同環比均下降,環比降幅分別為4.3%、0.5%和0.2%,同比降幅分別為20.1%、4.1%和1.1%。

  從價格看,以70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數據為基礎,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分別有64個和57個,分別比上月增加了13個和6個。70城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增幅1.3%,三線城市雖然不如一線城市有3.4%的漲幅,但是也微漲了0.6%。

  據安徽媒體報道,安徽省內部分三四線城市樓市回暖。比如蕪湖出現一棟樓開盤50分鐘售罄,以及兩天兩夜排隊買不到房的現象,新房價格在8月環比漲了3.68%,而六安、滁州等地房價也有所上漲。

  但據安信證券報告分析,目前論“猛烈漲幅”基本還是集中在有限的幾個一二線城市,除此以外的廣泛地區房價漲幅總體溫和有限。記者注意到,70城中,2015年1月至今,房價累計漲幅超過6%的城市一共只有20個,除了惠州以外,其餘都是一二線城市,而剩下50座城市的漲幅尚未形成氣候。

  (如無特殊説明,文中受訪者皆為化名)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樓瘋”帶給實體經濟的傷害有多大

  若干年前,溫州這片中國民間資本最活躍的土地上,流傳著一種説法:忙著主持“前店後廠”的老闆們辛苦一年的利潤遠不如他們的“太太團”閉著眼睛買房來得多。後來,果然一場經濟下滑的風暴席捲了這座城市昔日的商業麗景,留下的是“十店九關”的冷清局面。

  但事實上,這個故事真正的結局並不只是實體經濟的衰退,繁榮一時的房地産業也沒能在當地留下真正的遺産,整個溫州樓市陷入了長達數年的深度調整。這恐怕是一個關於中國經濟最糾結的命題:實體經濟與高房價之間,總是既對立又依存。

  如今,溫州的這段往事一再被關心中國經濟未來的人們提起。這波愈演愈烈的“樓瘋”也清晰勾勒出中國實體經濟的尷尬:當經營企業利潤逐年下滑而樓市誘惑滿滿,當年那種溫州式的悲劇會否星火燎原?

  一組來自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證實了這種設想的可能性。今年上半年全國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已經暴跌到2.8%,這依稀透露出高房價帶來的最大懸疑:當民間資本對經營實體經濟意興闌珊,一二線城市樓市成為資金避險最大的蓄水池,中國經濟又該何去何從?

  民資去哪兒了?恐“脫實入虛”

  這是一筆誰都會算的賬:中國每年的廣義貨幣M2正以13%、14%的速度增長,意味著企業利潤躺在賬戶里正以這個速度被稀釋,在人口紅利漸漸消失、用工成本大幅提升、外貿環境不理想、融資難等痼疾的困擾下,傳統製造業的利潤常年低於10%;而天平另一端,過去數年一線城市的房産資産大致以每4年翻倍的速度增值,遇到類似“樓瘋”這樣的“大年”,僅一年價格就能輕鬆增長50%以上。

  那麼,是造工廠還是炒房子?如果説過去還有許多企業家對這道經濟選擇題深感迷惘,如今不可否認部分民間資本已然悄悄游離了實體經濟。《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以房産資産被各路資本捧作“硬通貨”的上海為例,長期作為國資重鎮和外資集聚的開放窗口,目前房地産業成為民間投資的首選關注領域。

  有官方數據為證:今年上半年,上海民營企業完成房地産投資576.97億元,同比增長8.7%,雖然隨著泡沫和風險的加劇,增速已較去年回落了8.9個百分點,但民企在房地産領域的投資在固定資産投資總額中的佔比接近80%。與此同時,上半年上海民企的工業投資卻同比暴跌了18.6%。房地産和工業投資“一升一降”背後,無法避言上海的民間投資確實存在“脫實入虛”的傾向。

  相似情況也發生在北京。國務院督查組曾調研稱,今年1—4月,北京有80%的民間投資投向房地産,方向和結構也非常單一。

  作為傳統製造業集聚地的珠三角,雖然得益於産業基礎而數據相對好看,但同樣展現出民間投資對房地産業的倚重和青睞。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廣東房地産民間投資達到了3873.31億元,同比增長22.4%,在整個廣東民間投資中比重達到45.1%,接近半壁江山,佔比遠遠超過了其他行業。事實上,東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等傳統製造業重地近期房價也都積累了較高漲幅,成為吸引資本的“誘餌”。

  耐人尋味的是,從官方公報呈現的固定資産投資數據出發,其實僅能觸碰到民資投資房地産業的一隅,究竟有多少民資涌入流通環節參與炒房,仍是無法破解的謎,但M1數據還是明白無誤地顯示出企業正大量收縮投資,大筆資金停留在銀行活期賬戶上,最終催生資産泡沫也不足為奇。

  據悉,去年3月M1增速僅有2.9%,此後M1增速幾乎一直處在上升通道中,2016年8月,M1增速達到25.3%。而當下除了進入樓市,民間資本缺少其他對等回報率的投資渠道。

  已有上市公司賣房“求生”

  “樓瘋”席捲下的一線城市,房價只能用“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來形容,正當北上深優質板塊已經難覓單價10萬元以下的樓盤時,這樣驚人的居住成本也讓上市公司汗顏。《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了解到,從上半年成績單來看,2926家上市公司中有395家面臨凈利潤為負的尷尬局面,這其中還不包括各種注資、重組後財務數據優化的殼資源,另有115家上市公司凈利潤雖為正但不足500萬元,而這500萬元僅是想要購買上海內環內一居室的最低要求。

  但“樓瘋”下的樓市還是成了一些上市公司緊抓不放的救命稻草。9月21日,*ST寧通B(200468.SZ)公告稱將以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北京西城區槐柏樹街的兩套學區房,由於戶型都在140平方米以上且單價超過10萬元/平方米,評估值達到了2272萬元,如果轉讓成功,這家已經連續兩個會計年度虧損的企業避免退市的可能性就將大大增加。

  而打起賣房創收算盤的上市公司並非只此一家。9月22日,海航創新(600555.SH)也公告出售一處位於上海世紀大道房産的收益。房産原值為5695萬元,以8200萬元的價格轉讓。諷刺的是,海航創新出售的此處房産本為抵債房,也就是因收不回欠款獲得的房産,如今卻成為自己扭虧為盈的希望。2016年上半年,海航創新虧損金額為1836萬元。

  同一天,雲賽智聯(600602.SH)以5.03億元的價格成交了一筆上海房産。扣除該房産賬面成本、因交易發生的期間費用和相關稅金後,實現收益高達1.86億元。而今年上半年雲賽智聯凈利潤雖然同比增長高達96.27%,但僅為7073萬元,還不及賣房收益的一半。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A股有1300多家上市企業持有投資性房地産,金額合計高達5874.2億元,與去年底相比增加了300多億元;與2013年相比,增幅高達67.4%。其中,有近90家上市企業持有的投資性房地産在10億元以上。

  眼下樓市和實體經濟顯然已成“蹺蹺板”形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上市公司感染“樓瘋”選擇賣房粉飾業績。有觀點認為,“樓瘋”的內在邏輯加快了傳統製造業的洗牌和衰落,這確實打開了産業升級轉型的通道,但新興産業能否就此崛起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將起著決定性作用,現在看來還是未知之數。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就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坦言,一線城市房價上漲已經達到瘋狂地步,對企業創新創業也是有損害的,“排除經濟泡沫干擾、抑制房地産及股市泡沫是培育有利於創新創業的軟硬環境中很重要的方面,房價大漲使整個社會的創新成本在上升,房價、地價是城市的基礎價格,這類價格上去了,創新相關的許多成本都上去了,尤其是作為創新主體的年輕人的生活成本上升,會形成很大壓力。”

  銀行對企業“惜貸”,押寶房貸

  “樓瘋”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另一個重大影響在於“錢袋子”的變相收緊,新增貸款數據已經顯示出銀行貸款投放的明確傾向。上半年高達四成的新增貸款流入房貸市場已令人唏噓,豈料最新公佈的7月信貸數據更是讓人震驚。央行數據顯示,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其中住戶部門貸款4575億元,這也就意味著房貸幾乎佔據了7月新增貸款的全部。與此同時,非金融企業貸款減少了26億元。

  針對這種貸款投向結構問題,央行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從住戶部門貸款看,今年增長確實比較突出,當然主要與不少城市房地産市場升溫有關,前7個月平均每月個人中長期住房貸款都接近4000億元。

  東吳證券報告還指出,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僅0.5%投向製造業,新增貸款中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佔比相較年初分別降低了14.7和12個百分點。

  除了央行信貸數據,各大銀行上半年的成績單也在傳遞著房貸迅猛增長的信號。作為傳統的個人房貸供給大戶,建設銀行上半年新增個人住房貸款4077.82億元,同比增長14.7%;農業銀行新增個人住房貸款也達到3110億元,同比增長16.11%。

  “從風險管控上看,房地産可以做抵押,風險相對比較小,整個房地産市場又比較成熟,房産處置和變現比較容易,在中國經濟持續調整和利率下行的大環境下,上半年中國30家上市銀行持續面臨盈利增速放緩、息差收縮、不良貸款‘雙升’和資本充足率下降的壓力,銀行選擇房貸業務作為發展重點方向也是不得已。”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夥人王偉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如是解釋。

  相比之下,銀行對公司類貸款的投放顯得頗為“吝嗇”,甚至出現同比增速大幅放緩的現象。財報顯示,上半年中國建行的公司類貸款較上年末僅新增627.96億元,微增1.09%;農行較上年末新增1175.58億元,但與去年同期相比甚至少增超過2000億元。

  但是,這種現象也引起了外界對系統性風險的擔憂。海通證券在一份最新發佈的報告中稱,新增房貸佔GDP比重正在迅速提升,經濟存在泡沫化風險,日本即使在房産泡沫最嚴重的1989年,居民新增房貸佔當年GDP的比重也未超過3.0%,而2015年中國新增購房商貸+公積金貸款佔GDP比重為4.9%,今年上半年更是達到了7.7%。

  開發商陷入紙面富貴?

  “在美國和英國,無論是摩根士丹利和標準普爾的全球産業分類標準,還是倫敦金融時報的全球分類體系,都是將房地産業列入虛擬經濟範疇,而國家統計局制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時,房地産投資還是作為單獨門類存在,大體是歸入了實體經濟子部門的口徑,但實際上,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的房價早已經具有明顯的金融屬性,對於GDP的真實貢獻反而是非常有限的。”央行某省級分行一位資深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

  在上述資深人士看來,房地産價格的基本構成要素中,只有建築和裝修可以啟動內需,帶動相關産業,“在總的用度支出中,流向政府的土地和稅收一般佔到了一半之多,上海開發項目流向政府的份額最高,可以達到60%以上,我們測算過,一個人若花100元可支配收入買入房子,其實只有不足30元拉動了內需,其他都被政府和開發商劃走了。”

  不過,開發商在此輪“樓瘋”中恐怕也只是賺收入不賺利潤,最大的問題是成本掣肘。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前8月拿地最積極的前50家房企平均拿地成本為7077.8元/平方米,而在2015年同期,拿地平均成本只有4261元/平方米,也就是企業拿地平均成本增加了66%。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儘管樓市“妖風陣陣”,但地價透支了開發利潤,房企早已不再是“暴利時代”,只不過淪為銀行打工族,“從2015年開始,房企就出現增收不增利潤的現象,寬鬆的房地産政策雖然刺激了房地産市場探底回升,但上漲的一二線城市不代表全國市場。雖然全國一二線城市回暖,但三四線依然處於調整過程中,以價換量還在持續。即使是一二線城市相對樂觀,但過多的豪宅項目,也逐漸影響了房企的去化速度。”

  從上半年財報看,135家房企的凈利潤率只有8.15%,而以前即使在成交慘淡的2015年同期利潤率也有10.1%——遠遠不及多個城市房價的漲幅。儘管房企營業收入漲幅高達37.11%,但凈利潤漲幅低於營業收入漲幅。

  以萬科和保利地産為例,這兩家銷售金額超過千億元的企業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增幅分別為49%、30%,但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分別只有10.42%和0.21%。

  在“樓瘋”背景下,中國企業幾乎沒有贏家。儘管近年來一線城市的房價高居不下,去年初中央打響去庫存戰而造成寬鬆的購買政策環境,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曾發佈報告顯示,去年前三季度房地産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僅有0.04個百分點,幾乎落入負增長貢獻軌道。

  缺席本輪樓市“狂歡”,

  昔日溫州炒房團今安在?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勞佳迪 | 上海報道

  他們衣著不算光鮮,沒有名牌傍身,脖子上卻纏著一條粗大的金項鍊,與其説是為了炫富,不如説是以金石玉器討個吉利;他們結隊而來,手裏還拿著大巴上發送的免費麵包,一邊掏出手機用難懂的方言高談幾句,一邊往嘴裏塞上幾口;鍾情熟人借貸的他們極少刷卡,似乎對現代金融體系沒有多少安全感,幾百萬的大額進出都喜歡搬用現金——儘管紅極一時的溫州炒房團如今極盡低調,《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還是能從一些資深地産銷售的口中拼湊出他們當年的肖像。

  據説在鼎盛時期,僅樂清永嘉一帶就有8萬人涉足炒房,溫州百強企業榜單上的40多家地方製造業大亨無一不醉心於房地産遊戲,其中賺得盆滿缽滿的自然大有人在,但也不乏在後來一輪接一輪的政策調控中輸光老本的樓市棄卒。

  而現在,這些曾經令其他躊躇在高房價面前的購房人聞風喪膽的神秘“兵團”仿佛銷聲匿跡。就以上海樓市為例,去年秋至今經歷了房東一日連跳三次價的超級賣方市場、外環外地段拍出5萬樓板天價的土地盛宴、為了抑制房價揮落的“史上最嚴”調控政策,以及最近出於恐懼政策升級而出現的一幕幕離婚鬧劇,但期間溫州炒房團卻一直沒有露面。

  記者從多方了解到的情況也都指出,雖偶有散兵遊勇依然“戀戀樓市”,但素來抱團的溫州人更多地選擇了“退隱”江湖,除了在浙江省會杭州的售樓處仍有蹤跡,他們幾乎成了本輪房價瘋漲最意外的“局外人”。

  溫州籍“地産網紅”紛紛改行

  在炒房團最八面威風的時代,溫州地産圈曾經出現過曝光率頗高的網絡紅人,和普通網紅賣賣面膜、秀秀直播的生活不同,溫州籍的地産網紅在社交圈長袖善舞,善於調動大量本地人脈資源,充當開發商掮客和幕後推手的雙重身份。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當年的代表人物已不再以撮合炒房為生,公眾視野裏關於溫州炒房團的炒作也就此褪色。

  “二月丫頭”在溫州地産圈曾是“名媛”。很多人都還記得2009年上海首套房貸款可以超過八成,大量購房者直接下“盲訂”的盛況,那時“二月丫頭”熱火朝天地扮演著溫州知名“看樓團”經紀人的角色,不僅是躍躍欲試想要樓市淘金的溫州老鄉在上海的重要聯絡人,也是溫州炒房圈頗具威信和號召力的組織者。她領銜的上海溫州投資置業精英會更是溫州在上海最大的炒房團之一,2010年巔峰時期幾乎周周組團。

  “她原名叫章蕾,自己就是溫州人,長得漂亮,頭腦還靈活,早在10年前就在微博炒紅自己,成了溫商對外的一張名片,後來在報社做經營工作,想到了用帶溫州看房團換開發商廣告的辦法,其實這一招溫州幾家報社早就用過,但因為她是網紅,一下子就樹立了自己的品牌。”溫州炒房團曾經的核心人士顏文(化名)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據顏文介紹,“二月丫頭”的網紅模式大約紅火了七八年,她的辦公地點一度設在上海靜安區長壽路附近,距離上海的高端商圈靜安寺不遠,“溫州人喜歡抱團,一傳十十傳百,當時的投資客沒有不知道她的,相當於一個地産顧問。”

  不過,“二月丫頭”在地産熱點新聞中的最後一次亮相還是2012年。因為不滿上海出臺針對單身非戶籍人口的限購政策,她公開“約架”過上海房管局,但在這次博眼球之後便漸漸脫離了地産經紀的身份。

  “聽説她轉行開過一家國際交流服務公司,做做展會、旅遊項目。”顏文如是透露。而記者從其他渠道獲知,“二月丫頭”今年還現身合肥,當起了魚丸連鎖小吃店的創業老闆。

  而她的紅人搭檔孔帥也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選擇了沉寂。這個“二月丫頭”曾經的夥伴最後一次以“看樓團”經紀人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還要追溯到2013年,此時距離最嚴厲的房地産調控政策在溫州落地已有兩年,溫州的民間借貸危機也在不斷發酵,炒房團昔日代言人們大多選擇了噤聲。

  根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了解,曾多次為“炒房團”發言、號稱帶過6萬溫州人炒房的孔帥,此後從事過開發商韓國濟州島項目的運營工作,如今已退出公眾視野。

  前炒房團成員稱被“嚇破膽”

  即使是去年房價大放異彩的明星城市深圳,以及今年漲勢如虹的上海樓市,也都沒能吸引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溫州炒房團殺出“回馬槍”。

  去年年初,深圳房價抬頭,每平方米單價從不足3萬元一舉突破了4萬元,今年年中更逼近6萬元,這種漲勢不禁令人回想起溫州炒房團“家門口”涌動過的樓市瘋狂:2010年溫州房價從8000元/平方米漲到2.5萬元/平方米,次年又漲到3.5萬元/平方米左右。但當年溫州樓市類似的淩厲漲幅是在本地投資客雄厚資金的哄抬之下,炒房團在深圳房價的這一輪暴漲中卻完全沒有形成氣候。

  “拿上海來説,溫州人炒熱的其實是第一波上漲週期,2008年上海古北豪宅開盤,溫州人佔到購房者的80%~90%,2011年以後的購買力就比較零星了,還沒有碰到過大批團購的行為,經過2011年、2012年的洗禮,上海清洗掉了大多數投機盤,所以這次的上漲動力還是來自改善型自住需求。”一位在上海樓市摸爬滾打十幾年的地産顧問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

  作為組織者之一,《溫州晚報》房産部的負責人還對本世紀初溫州第一個炒房團浩浩蕩蕩“登滬”的景象記憶猶新,157人坐滿了三節火車車廂,三天之內便將100多套房子收入囊中。凈賺5000萬元的消息傳回老家,從此掀開了溫州人大範圍炒房的大幕——但這樣的場景已是不復再現的回憶,變成了自家人茶余飯後的談資。

  “後來幾年參與炒房的並不都是早期的‘土財主’‘太太團’,有許多只是平頭百姓,湊個二三百萬,每天坐著大巴四處看房,排隊買樓花(指未完工的物業),還有不少是公務員、老師,這在全國炒房團裏是一個特殊現象,這些人有文化、較理性,資金也有限,一方面被後來一系列宏觀調控擋在門外,另一方面也被政策‘風向’嚇破膽,不敢再輕易入市。”曾經褲腰上係過30多把上海住宅鑰匙的投資客于先生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他當時所在的炒房團成員就包括了數位參與市政規劃、熟悉城市建設的官員,還有不少來自銀行的中産階層,以及溫州本地院校的教職人員。

  記者梳理髮現,2011年成為溫州炒房團的一個重要心理節點。這一年初,國務院頒布“新國八條”,並且開啟了加息通道,和以往經歷的幾次宏觀調控不一樣的是,此次又適逢溫州本土經濟由盛轉衰的拐點,對溫州投資客可謂雪上加霜。

  彼時,由於持續近10年的炒房成風,溫州本土的實體經濟加速空心化,原材料成本激增、工人薪資增長、國際市場動蕩等因素令溫商接連跑路,在私人拆借、互保聯保繁榮的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一觸即發,資金斷流成了炒房團最大的噩夢。

  “當初炒房團金字塔最頂端的投資客就是做轉賣的,先通過民間借貸籌錢,把整棟樓或整條街商鋪都拿下來,再轉手賣人,賺取差價,這些加杠桿的人基本都在幾年前被打擊得一蹶不振,甚至自尋短見,再也沒有實力來參與現在的遊戲了。”于先生對記者分析。

  “大本營”樓市紅利耗盡

  種種跡象表明,目前流連各地樓市的溫州人大多是“散客”,昔日成團成派的氣勢偃旗息鼓。“過去溫州炒房團熱衷於團購,因為大訂單的方式可以減少購銷環節,炒房團的成員就能從開發商那裏拿到最優惠的價格,還可以分攤律師費、互通消息、交流經驗,也方便媒體的介入,但是現在,炒房成本又是幾年前的數倍,在整體經濟增速沒有起色的前提下,確實沒有底氣往裏面砸錢,對於未來房價預期會怎麼樣,溫州人普遍感覺很糾結。”顏文對記者坦言。

  另一個阻止“炒房團”東山再起的因素在於“大本營”樓市沒有結束深度調整的明確信號,這對於鄉土情結濃重的溫州人來説,是“家門口”最直觀的樓市風向標——畢竟當年炒房團席捲全國,也是在將本地樓市炒出“上海價”之後。

  9月19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8月溫州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不含保障性住房)和二手住宅同比漲幅約3%,記者注意到,這個水準的漲幅已經維持了數月。而這與投資客的期望值顯然相距甚遠,按照于先生測算,扣除資金成本、交易稅費、仲介費用等,房價需上漲10%以上方能保本。

  不止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目前學區房、剛需或改善型購房者才是溫州樓市的主要購房群體,投資性買房寥寥無幾。

  記者曾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多次赴溫州實地考察,親身經歷了樓市過山車。2010年,在銀行貸款寬鬆、民間融資便利的大環境下,各路民間資本將這座地級市的房價炒到了超過上海的水準,均價4萬元、5萬元的樓盤比比皆是,讓老舊和欠缺章法的城市佈局建設顯得相當違和。

  當時市中心地標性樓盤、被譽為“為溫州加冕”的鹿城廣場單價甚至從開盤時的3.3萬元漲到了10萬元之高,2012年記者重返溫州調查時,該樓盤的均價已經腰斬,實際成交單價僅4萬出頭,而現在其二手房掛牌價也不過如此,對本地投資客的心理顯然有著負面影響。

  而2010年封頂的商業地標世貿中心則將自己的輝煌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之後,該樓盤被曝出馬拉松式的訴訟糾紛,除了2006年底銀泰百貨早已進駐裙樓外,主樓一直空置,開發商多年來都聲稱正在洽談知名品牌,但仍然沒有實質進展。幾乎淪為爛尾樓的世貿中心也成了溫州地産投資客們的心頭刺。

  據記者調查,令溫州炒房團叫苦不迭成為樓市驚弓鳥的,還有遠在迪拜的20億元投資。這座用“石油美元”堆積起來的城市一度是溫州人炒房的海外大本營,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在2004年的單價還只有5.6萬元/平方米,2008年接近炒房巔峰,達到驚人的20萬元/平方米,但溫州人註定要在2011年前後承受連環打擊,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令迪拜樓價縮水超過45%,新房空置率超過四成,溫州人花了20億元買一個樓市大教訓,至今心有餘悸。

  溫州銀監局數據則指出,截至今年7月末,溫州銀行業儲蓄存款餘額5019.33億元,按照全市常住人口911.7萬人統計,人均儲蓄存款55054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了1萬多元。這些躺在銀行“休眠”的巨量資金也反映出溫州人如今趨於保守的理財心態。

  部分“溫州幫”轉戰A股

  隨著“炒房團”的覆滅,特定的溫州概念也在地産圈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A股“溫州幫”。其實“溫州幫”的説法還有不小的爭議,它是指今年以來市場上出現的一股神秘資金,在某些股票上短時間內快速拉升,並用斷頭鍘刀形態暴力出貨,因為現身龍虎榜時常常是以溫州席位為主,故而稱為“溫州幫”。

  這些席位包括了上海證券溫州月樂西街營業部、銀河證券溫州錦繡路營業部、長江證券溫州車站大道、方正證券溫州麗岱中路、上海證券溫州永嘉環城西路、國信證券樂清旭陽路等,但是究竟其背後的操盤手是不是溫州籍,難以下斷言。

  之所以身份未明朗的“溫州幫”即刻引發了資本市場的熱議,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溫州”兩字在投資界的敏感地位,另一方面則是其操盤手段的兇狠被稱為“散戶收割機”。“溫州幫”的出現,使得曾經橫行A股的坐莊手法“吸籌—鎖籌—拉升—出貨”重現江湖,有觀點認為這是徐翔坐莊的“寧波漲停板敢死隊”之後,又一波在股市裏掀起血雨腥風的強大力量。

  根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溫州幫”染指的股票眾多,包括上峰水泥、同力水泥、中房地産、乾景園林、湘潭電化、華鐵科技、中堅科技、銀億股份、安利股份、旭光股份、渤海股份等等,大多都是盤子小、股價低、機構佔比少的股票,和遊資的擇股標準相差無幾。

  而其中最著名的兩大傑作就是中電電機和世龍實業,中電電機經過連續7日大漲超過60%後,曾在9月6日成為兩市唯一跌停股,並在隨後幾個交易日放量下跌,足可見莊家“手起刀落”的操盤風格。

  世龍實業的散戶也曾遭到溫州席位的坑殺,該股7月5日、6日連續漲停後,7月7日尾盤拉升收漲近5%,次日直接低開,並於午後封死跌停。7月7日,世龍實業因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幅偏離值累計達20%而上榜。

  不過,也有溫州本土證券圈內人推斷所謂“溫州幫”其實是私募機構利用股票配資,借用溫州資金“攪局”。在去年A股大牛市期間,溫州就曾被戲稱為“配資資金批發池”,據溫州市證券期貨業協會統計,2015年一季度,即牛市火爆時,溫州融資融券期末餘額達到了78.21億元,佔託管市值1649.29億元的4.7%。同期,溫州全市證券交易額同比上漲249%,佔全國總交易額1.94%。

  該協會統計還顯示,今年上半年雖然證券交易同比減少了46.5%,但截至6月末,溫州股市資金開戶數達到124.83萬戶,上半年新增股民15.58萬人。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