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選亂象看美國民主的弊端
當地時間10月9日晚,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舉行了第二次公開辯論。這距離11月8日投票日恰好還有一個月,時間點可謂非常關鍵,是爭取那些還未決定最終投票意向的中間選民的最好時機。因此,辯論的主要環節就是部分中間選民提問,兩位候選人作答。但讓美國輿論和選民譁然的是,希拉裏和特朗普未充分利用此次機會向廣大選民介紹自己的施政方略,反而是抓住一切時機相互攻訐,互揭老底,從而落下一個“史上最骯髒辯論”的名聲。以至於最後提問的選民看不下去了,提出“你們能否説説對方有哪些地方能讓你欣賞”的問題。這雖然引起在場觀眾會心和無奈的哄堂大笑,但兩人即使如此也不忘在辯論結束前再互黑一把。
這次辯論前,媒體突然曝光特朗普十幾年前針對女性發表的“污言穢語”。若説特朗普就政治問題大放厥詞,滿嘴跑火車還能為輿論容忍,那麼這次極端言論則踩到了美國社會道德和“政治正確”的“底線”,從而暫態在共和黨內外引發強力反彈。眾議長瑞安等多名黨內大佬宣佈不再為他站臺,甚至有人呼籲他退出選舉,他的競選搭檔也稱被這些言論“侵犯”。民主黨和希拉裏陣營趁此機會加大對特朗普的輿論打壓。面對來勢洶洶的壓力,特朗普誓言不退出選舉的同時,也祭出了新的反擊手段,在辯論前把聲稱曾被希拉裏丈夫、前總統克林頓侵犯過的幾位女性請到現場並召開記者會,以此告訴選民希拉裏陣營不比他高尚多少,並讓她們與希拉裏一家共同旁聽辯論全程。因此,這次辯論幾乎把人性中最醜陋和最黑暗的部分全暴露出來,不過這些只是此輪選舉中種種亂象的冰山一角。“一葉而知秋”,這些亂象其實都是美國民主體制近年來所暴露弊端的直接表現。
弊端之一是政治極化大行其道,政治壁壘界限分明,美國社會不斷被撕裂。近十幾年來,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東亂局、全球金融危機和美國內經濟動蕩,以及世界反全球化思潮等內外因素的影響,美國社會內部正在發生分化,不僅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而且精英內部、普通民眾內部也在不斷分裂。這在政治層面的表現就是民主黨和共和黨愈發難以就國家大事形成共識,相互否決、彼此拆臺成為常態。這就降低了美國政府的行政效率,導致政策難産,國家力量被內耗,國內議程的推動舉步維艱。兩黨為了鞏固各自選民基礎,不願相互妥協,否決政治成為對付彼此的不二法寶。由此形成從選民影響兩黨、再由兩黨影響選民的惡性循環。
弊端之二是大選呈現娛樂化有餘,嚴肅性不足的趨勢。美國是典型的精英治國,其大選傳統上也是精英就治國理念和路線的較量。在以往選舉中,特別是二戰之後的大選,都會被視為嚴肅的政治生活,候選人間雖然也會相互攻訐,彼此揭短,但主要圍繞選民關心的內外議題和國家大政方針展開激烈辯論,以此贏得支持。但這次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共和黨方面,隨著房地産大亨兼選秀明星特朗普的加入,選舉風格隨之一變,其政治素人經歷、相對活潑的語言風格,以及對政治現狀的極力批判在短期內迎合了對現狀不滿的民眾支持,並借此擊敗相對傳統的其他政治人物而贏得黨內初選。此後,儘管特朗普嘗試朝著嚴肅的政治風格轉變,但他本性難移,特朗普式政治娛樂畫風從一而終。受此影響,希拉裏陣營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次辯論中,特朗普不時做著吹口哨、甚至鬼臉的動作,在舞臺上走來走去,娛樂畫風十足,但政治嚴肅力不夠。長期觀之,這種風格的大選必定會在美國選舉史上留下“一筆”。
與此同時,美國大選亂象唯一的正面意義或許是使國際社會能更加冷靜地看待所謂的美式民主及其影響。此次大選吊足了美國選民的胃口,也前所未有地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從美國盟國和夥伴國的角度看,特朗普動不動就“放棄”某些盟友、或讓它們“付費”的表態讓“小夥伴們”提心吊膽。由於特朗普並連帶著希拉裏公開表態反對歷時多年談成的TPP,也讓它們切身感受到內政能讓美國“言而無信”。它們感嘆“美國今非昔比”的同時,也開始以各種方式表達對美國大選的態度,出現了“干涉”美國內政的“跡象”。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雖然美國力推民主化導致一些國家動蕩,但美國這一所謂民主政治“標杆”一直運轉通暢,老大地位穩固,因而對某些國家還是有一定的“示範”效應。但是近年來的美國內政的表現,特別是此次大選的種種亂象,開始促使更多國家冷靜地看待美式民主,認真思考什麼才是最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周佳苗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