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美國制度弊端給極端立場開道

2016-10-26 10:12:07|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梁生文

  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是一次兩黨候選人都不受歡迎的選舉,是一場現行體制的異見者與維護者之間的對決,更是一幕挑戰美國政治正確、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政治秀。這次選舉暴露出的種種亂象折射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深層次弊端。

  首先是美國共和黨初選制度的弊端。美國民主黨候選人的提名除了本黨一般黨員投票外,還有超級代表的投票,這些超級代表多由民主黨在國會參眾兩院的議員、在聯邦和州政府任職的官員擔任,他們是民主黨的精英。民主黨設立超級代表制的初衷是為了防止民主黨內選出極端的候選人,難以在與共和黨的對決中吸引中間選民。但共和黨則沒有這一制度。於是在美國政治極化加劇、公眾對現有體制越來越不滿的政治生態下,極端的候選人容易脫穎而出,就像這次特朗普一樣。雖然共和黨的精英們深知特朗普不靠譜,一些人士也建議在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換人,但卻缺乏制度手段,最後只能無奈地接受特朗普。共和黨初選的制度設計只考慮黨內民主,而忽視了協商和制衡,最後反被這種黨內民主綁架,這是特朗普參選帶給共和黨的一大教訓。

  其次是美國兩黨制的弊端。美國名義上是多黨制,實際上是兩黨制。現有的政治設計使得共和、民主兩黨能夠控制政治資源,輪流坐莊,其他政治力量被邊緣化。兩黨制比多黨制政治運作的有序性相對強一些,但蘊含著政治對抗和極化的風險,並且由於排除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參與,使得在需要對現有政治生態進行改良時,外部力量難以發揮作用。在良好的政治生態下,兩黨的競爭有底線,這就是要從國家利益的大局出發進行必要的妥協,確保政治機器的正常有效運轉。如果政治生態不佳,兩黨競爭就會突破底線,由競爭走向對抗,降低政治機器運作的效率,並且由於無法借助第三派政治力量進行改革,導致政治生態每況愈下。這次大選的激烈對抗固然是近年來美國政治極化的持續發酵,更重要的是,儘管人們對兩黨候選人都不滿意,但卻無可奈何,因為其他參選人,不管是自由黨的約翰遜,還是綠黨的斯坦,都註定難成氣候。所以美國選民與其抱怨兩個候選人不堪,更應該抱怨兩黨制不公。

  第三是美國選舉制度的弊端。美國總統大選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金錢與政治的關聯。有了錢,才能做廣告、搞競選活動,才能提升人氣、爭取選票。這就決定了競選結果表面上是選票,實際上是鈔票,民主政治變成了錢主政治。候選人參選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而一旦當選,則必須回報主要的金主,這種利益輸送無疑違背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美國最高法院在2010年的一項裁決中批准企業無限額地提供競選捐款,使得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花費總額達到創紀錄的20億美元,預計今年的競選費用將會更高,這意味著鈔票對選票的影響更大。

  再看美國國會選舉。2011年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重劃國會選區,使得兩黨各自在一些選區擁有壟斷地位,導致其他黨派的選民和獨立選民無法有效推舉他們的民意代表,這實際上是以黨派利益剝奪了民眾的民主權利。不僅如此,在這種選區制度下,兩黨內部持極端立場者更容易當選,而這些人當選議員後只會加劇黨派鬥爭和政治極化。(作者吳心伯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