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彝族人的歌舞人生——煙盒舞和海菜腔傳承人的故事

2016-11-02 12:48:2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施萬恒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滕蕓):中國的少數民族向來以能歌善舞著稱,彝族人更是將歌舞文化與自己的生活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在中國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流傳著一種獨具特色的歌舞表現形式:彝族煙盒舞和海菜腔,這裡的彝族人用這種歌舞形式傳遞情感,讚美生活,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施萬恒今年69歲,來自紅河州石屏縣龍朋鎮,因為從小就酷愛煙盒舞,12歲便開始拜師學藝,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煙盒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施老總是面帶笑容,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的人,一見面他就形象地向我們介紹煙盒舞的特點和歷史:“這個舞蹈産生是在異龍湖邊上,那個唱一句海菜腔,跳一支煙盒舞,煙盒舞就是一,二,三,(模倣)異龍湖河邊上的那個白螺絲鳥,那個(鳥)就是一撐一蹲,一撐一蹲”。

  説著,施老師還做起了示範。他解釋説,煙盒舞是由彝族人平時盛放煙絲的小盒子得名,跳舞時人們把它當做舞蹈伴奏的樂器:抖去煙絲,左右手各扣上一個,食指與大拇指配合在盒內敲擊,發出清脆的“噠噠”聲。最早的煙盒是用牛睪丸皮做的,之後改成了樹皮,現在主要的材質是竹子和塑膠。

  煙盒舞曾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流行文化的衝擊,這一民族文化已慢慢變成曾經的烙印淡出了彝族人的日常生活。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特色文化,年近古稀的施萬恒老師不遺餘力地做著煙盒舞的推廣工作。為了讓彝族孩子從小便對本族文化感興趣,施老長期在當地小學擔任煙盒舞的教學工作:“桃園小學星期二,星期四課間操是煙盒舞,現在發展到我們龍朋鎮上的中心小學,也是,課間操是煙盒舞,這是我教的”。

  除此之外,他還在地方辦班教學,學生不分老少,給熱愛這項民族文化的人提供學習的機會。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高校也都經常請施老去教學指導,實際上他不僅教授煙盒舞,也教唱海菜腔,對彝族人來説這是一套不分家的功夫。

  “石屏好地方,有名煙盒舞,出名海菜腔”,提到海菜腔,不得不提到它的國家級傳承人後寶雲,您剛剛聽到的就是後寶雲老師演唱的海菜腔裏的白話腔,74歲的後寶雲老師不僅僅是海菜腔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是施老師的好朋友,他們都是對本民族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老藝術家。後寶雲老師説,這種演唱形式之所以叫海菜腔是因為石屏海(異龍湖)中有一種植物叫“海菜”,可以食用,而人們又經常在打撈海菜等勞作的時候唱歌和對唱,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把這種曲子稱為“海菜腔”:“它的特點是起伏性大,那個音樂的完整程度比其他腔複雜得多,而且好聽得多,而且裏邊那個內容是唱(的)這個人的歷史,也會唱社會上的歷史,也會唱自己的一生,怎樣遭遇,都可以唱,所以很複雜。”

後寶雲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獨具一格,被譽為民族中的美聲唱法,不僅如此,即興的填詞難度也很大,傳承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目前後寶雲老師在民間藝術傳習館教了300多個學生,同時也有社會教學,後寶雲老師説,只要是熱愛民族文化的,他都願意毫無保留教授自己的畢生所學:“在我有生之年,我想把我的這個滇南四大腔,還有我這海菜腔白話音,傳給我的學生,要我的把兩百多套煙盒舞傳給我的學生。”

  生長在大山裏的施萬恒和後寶雲自幼對煙盒舞和海菜腔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情,他們都從小便拜師學藝,年輕時又都是大山裏的唱跳高手,如今兩人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無論在國內外文化演出的舞臺上,在小學操場上,還是在傳習館裏,依舊活躍著兩位老藝術家的身影,他們一直在用自己的一腔熱忱為鍾愛一生的民族文化奉獻著全部熱情和力量。他們説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了,就希望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套東西能被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繼承下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