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縣太爺"怒送難民到總理府,鐵娘子能否硬到底?
難民乘坐的大巴抵達柏林總理府外,最終卻無功而返
德國最近有點不太平。科隆的“羅生門”事件之後,“難民”問題成了全國輿論關注的焦點。1月14日,一位來自南部巴伐利亞州的“縣太爺”發了“大招”——此公惱怒于默克爾政府僵硬的堅持原有難民政策,對於大批涌入的難民應對無方,“果斷”用大客車將一車來自敘利亞的難民送到了柏林總理府門口。此舉似乎再一次捅破了“窗戶紙”,使公眾真真切切看到了默克爾政府對難民問題手足無措的窘境——面對一車的難民,不光聯邦政府主要官員沒出面,就連一句明白話也沒有,應對措施竟然也只是“臨時在柏林安置,然後將把他們送回巴伐利亞州”。
2015年內,人口8千萬出頭的德國接納了超過110萬的難民;而2016年伊始,一週內就接納了2萬難民。這股突然爆發的“難民潮”強烈的衝擊了德國社會的正常運轉。糟糕的是,德國各級政府對此竟然毫無準備,一時間應對無措,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社會問題。
首先,是應對這次“難民潮”的財政預算嚴重不足,使各州叫苦不迭。聯邦政府迫於這種壓力,計劃在2016年為各州削減40億歐元的財政負擔。原本由各州分別負責安置的方式被匆忙變更為由聯邦政府統一協調——聯邦政府將根據各州的稅收收入和人口數量來決定其承擔安置難民的配額;從2016年1月1日起,各州每接納一位難民就可以從聯邦政府獲得670歐元/月的安置費,各州還可以獲得3.5億歐元的資金用於安置無監護人的未成年難民。此外,在未來的四年中,各州可從聯邦政府領取20億歐元的資助用於建造安置房。
這個計劃看上去很美?呵呵,“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道理在德國也是一樣的,這麼一大筆開支必然還是來自德國國民的納稅款。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不可能隨意改變稅率,只能通過擠佔其他各項社會福利以獲得資金,例如:降低福利房居住標準,騰出更多的房子接納難民;取消了原本實行多年的育兒補貼政策,騰出資金安置難民子女;聯邦政府還將難民是否納入德國目前醫療保障的決定權下放給了各州政府自行決定,毋庸置疑,這必將對德國的公立醫療系統形成新的衝擊……
其次,德國政府針對難民的社會管理措施也嚴重與現實脫節。目前實行的登記制度基本形同虛設,現行的“Easy”難民登記系統只記錄了德國各州申請難民庇護的初始分配信息,這一系統既無法顯示究竟有多少人進入德國,也不能跟進顯示他們的行蹤和居留狀態。據德國媒體報道,大量難民進入德國後並沒有履行基本登記,也有部分人登記後又前往其他福利較好的北歐國家,更有甚者,還有媒體挖出了一些在敘利亞參戰的前武裝分子在這個系統裏重復登記多次,並且毫無障礙。究竟有多少恐怖分子混跡其中?德國的執法情報機構貌似一直在顧左言他。
管理手段嚴重脫節的現實還不是最危險的,真正讓德國人“細思極恐”的是,根據現行法律,聯邦政府不能對於入境難民數量設定上限;同時,涉嫌違法犯罪的難民也不可以被直接遣返——最近的科隆事件中,當地警方最後不得不公開承認,當時在現場拘捕的部分嫌疑人公然嘲笑德國難民政策,而警方也確實拿他們毫無辦法。
最嚴重的挑戰來自於,如何應對“難民潮”正在慢慢撕裂德國社會的價值觀認同。默克爾政府為了維護自己難民政策的“政治正確”甚至不惜採取種種手段對公眾撒謊,此種“掩耳盜鈴”之行徑不光激發了德國公眾的恐慌情緒,而且正在使德國社會價值觀認同出現了轉向趨勢。
基於特殊的歷史,德國社會中價值觀認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人道主義。按照德國人傳統的嚴謹習性,他們對於這種認同的追求已經到了近乎偏執的地步,任何可能涉及針對特定群體的話題都會被貼上“疑似種族主義”的標簽,成為社會輿論的“共同靶標”。
可是現在,大量依靠政府福利房的德國公民因政府需要安置難民削減補貼而失去了居住多年的住房,被迫遷入條件較差的房子;年輕低收入家庭失去了極為重要的育兒補貼;還有數量猛躥的難民犯罪案件中的受害者……德國社會對於現行政策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經表現出明顯反彈。值得關注的是,原本只能躲在角落裏茍延殘喘著的德國極右翼勢力近來越發活躍,開始更加不忌憚自己公開亮相。如果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的德國公民逐漸接受極右翼排外觀點,最後可能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不言自明。
拿這位怒送難民到總理府的縣太爺來説,其原本的政治觀點必須符合主流價值觀才可能當選。現在,不管他出於“政治秀”目的,還是真如他所説的“絕望之下的無奈之舉”,敢於公開挑戰“主流價值觀”,均反映出德國相當一部分群體的價值觀已經發生了不小轉變。試想,這樣的事情會不會越來越多?以後再發生類似事件,前來“捧場”的還僅僅只會有幾十個示威者和記者們嗎?
當然,默克爾政府不是傻瓜,也看到了這個危險。德國內政部先是出面宣佈要修改現行法律,讓遣返犯罪的難民容易一些,而後又打算大辦“融入培訓班”讓難民快速融入德國社會。但是,這些措施的效果恐怕難以讓人感到樂觀。根據奧地利官方報道,德國每天將200多難民遣返回奧地利,但是,介於德國堅持要保衛“申根協定”中開放歐盟內部邊界的原則,那些被遣返到了奧地利的難民也不可能願意回到出發國,這個行動最後恐怕會好像“捉放曹”一樣滑稽。至於“融入”措施的效果如何,我們不妨看看社會發展水準類似的英法,這兩個國家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幾十年,然而成效及其有限。
其實,以德國為首的一眾歐盟國家遭遇這次“難民潮”可謂自作自受——想想普京那句“是誰讓這一切開始的?”現在看來真是覺得實在太有道理。如果他們不能拿出“釜底抽薪”的策略來“治標又治本”,不管搞什麼名堂都只會是“颺颺止沸”式的應付糊弄。如此一來,“鐵娘子”默克爾抱著滿滿的“情懷”究竟還能硬多久,恐怕要成大問題。(千里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