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性侵案:追求“政治正確”使德國政府陷入困局

2016-01-13 17:00:4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雪

圖片默認標題

1月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美因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講話

  新年之夜,德國的重要城市科隆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案發後的一週時間裏,德國不同層級政府部門(如德國聯邦政府、科隆所在的北威州內政部、科隆市長、科隆警方)對此事件的交待就像“在煎鍋裏烙餅”一樣翻來覆去,與各媒體報道和當地公眾在社交平臺上的描述大相徑庭——德國政府經過“漫長”的沉默之後承認“誤判此事”;而民營媒體小心翼翼的對案件進行了報道,並順帶曝出相關部門曾經對其下達“封口令”的消息;只有下層警員和目擊案件始末的公眾始終如一,堅持認為“當夜發生了大規模性侵事件,當時抓捕的嫌疑人中有許多確實持有德國政府簽發的敘利亞難民證明文件。”眾説紛紜,一時間真假難辨。

  沆瀣一氣:各黨派與媒體在掩蓋真相上立場空前一致

  朝野各個主要政黨立場罕見的達成一致,不管是執政的基民盟,聯合執政的綠黨還是反對黨社會民主黨,都在努力表態否認肇事者來自“難民”。只有極右翼政黨和社會組織發動了一次抗議示威活動,並且立即招致了左翼勢力針鋒相對的發起了反示威活動。

  幾經週折,科隆警察局長黯然下臺,德國警方終於正式承認“大約有千名阿拉伯或者北非相貌的男子在新年夜製造了嚴重的犯罪事件,警方收到500多個犯罪投訴,40%的都聲稱遭到性侵”。

  根據相關統計,2015年德國接納難民總計約110萬人,而且其中約八成為青年單身男性。與英、法不同,德國缺乏大規模接納海外移民的歷史和經驗。由難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導致犯罪率迅速攀升,給德國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嚴峻挑戰,科隆事件不過是一次相對集中的爆發而已,並不稀奇。

  值得玩味之處在於德國各界的“反常”行為——發生在公共場所、涉案人數眾多的重大案件必然是“紙裏包不住火”,然而,德國政府上下、不論左右的各個黨派在此事上空前一致、立場堅定到了近乎偏執的地步,一向以善於批評政府、捍衛言論自由著稱的德國媒體居然拋棄原則、跟政府“沆瀣一氣”,極力掩蓋事實真相。

  欲蓋彌彰:德國人為確保“政治正確”付出慘痛代價

  如果綜合德國歷史和現實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就不難看懂這個現實版的“羅生門”了。納粹的瘋狂讓德國社會在戰後反思中達成了在民族價值觀上的強大共識——任何種族主義或者疑似種族主義的言論都是可憎的,任何一種看起來可能是有壓制性的政治行為都是 “暴政”,必須堅決予以反對,即便因此付出重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德國政府對外積極支持推翻利比亞的卡紮菲政權和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對內制定出奇寬鬆的《難民法》、乃至此次在科隆事件上表現出的詭異態度——對於在街頭進行大規模犯罪的上千名“難民”只是派出了200名手足無措的警察,而面對進行反難民示威的極右翼團體倒是毫不猶豫的使用高壓水龍頭予以驅散——均是此種觀念催生出的“怪胎”,這也是造成德國今天難民危機的根本原因。

  同時,原本蜷縮于德國社會角落裏“排外”勢力和反歐盟勢力,在難民危機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正在一步一步的走走進公眾視線。過去的一年中,德國極右翼組織的排外遊行示威越發頻繁,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與之同時,德國國內反對歐盟的勢力也在迅速上升。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意識到自己已無法承受由政府的歐盟政策所帶來的沉重負擔,為改變窘迫現狀即使退出歐盟也在所不惜,作為德國外交政策基石的“歐盟一體化”再一次經受嚴峻挑戰。

  失信於人:危險的春天正在臨近,默克爾將如何解局?

  德國政府出於“政治正確”隱瞞真相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自身公信力,這個即將到來的春天,德國一方面面臨地方選舉,極右翼勢力動向尚不可知;另一方面,若再拿不出來合理的解決辦法,待到新一波“難民來襲”,這種“失信於人”可能越過德國邊界在歐盟範圍內造成新的問題:一些成員國開始“自力更生”,紛紛在重設或者加強邊境檢查措施,使《申根協議》形同虛設,歐盟裂痕進一步加深。

  目前,德國內外所有的矛頭集中指向了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她一直堅持認為,移民問題不是德國自己的問題,更應該是整個歐盟的問題。但這個觀點遭到很多中歐、東歐成員國的反對,以至於歐盟的難民配額政策目前根本行不通;超級寬鬆的難民法律使大多數難民堅持以德國為最終目的地,主要的難民壓力都落在德國的身上。在內外重重壓力之下,默克爾政府宣佈修改現行難民法律的計劃,涉及簡化遣返涉嫌犯罪的難民程式等應對措施。但是,能發上多大作用,筆者認為前景堪憂。

  德國今天的困境完全是由於其僵硬的推行自己價值觀的後果。就當前形勢看來,不惜代價的追求“政治正確”正在給德國、給歐洲製造混亂甚至悲劇。世界是複雜的世界,簡單的用某種價值觀“劃線站隊”式的應對現實問題是極其危險的,不光會讓自己遭遇不幸,同樣也會讓更多無辜的人成為這種天真行為的犧牲品。(千里岩)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