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落馬貪官迷戀唱歌 進京開會曾有人一路陪唱

2016-01-21 08:43:40|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編輯:谷士欣

  原標題:吉林落馬貪官迷戀唱歌 進京開會曾有人一路陪唱

吉林落馬貪官迷戀唱歌 進京開會曾有人一路陪唱 

圖為藍軍接受組織審查。王慧晟 攝

  《扁鵲見蔡桓公》中,蔡桓公有病而不自知,結果從“疾在腠理”、“病在肌膚”,一直到“病在腸胃”、“病在骨髓”,終不可治。

  諱疾忌醫,必然病入膏肓。這裡面“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的道理,可謂振聾發聵。

  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松原市委原書記)藍軍小病不治,從開始的不講規矩,發展到後來的“隨波逐流”,從逐漸地沉淪其中,到最後的執迷不悟。這四次“病變”,讓他破紀破法,斷送一生功業,埋葬一家幸福。

  1 “疾在腠理”——自負獨斷,不講規矩

  藍軍的懺悔:……在成績面前自我欣賞,自我陶醉,驕傲自負更加膨脹,人也變得更加主觀、更自以為是。願意聽表揚話、奉承話,聽不進批評話、反對話,民主作風更加缺乏,接受監督約束的意識更加薄弱。

  一個人什麼時候容易犯錯誤?就是以為自己萬物皆備、一切順利的時候,得心應手了就容易隨心所欲,隨心所欲而又不能做到不逾矩,就要出問題了。

  藍軍就是如此。作為吉林省曾經最年輕的縣(區)委書記之一、最年輕的廳級領導幹部之一,他在主政松原,人生最輝煌的時候,打開了自己的墮落之門。

  2003年,藍軍從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調任松原市長。對松原的發展,他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位曾經的同事告訴記者,只要不出差,藍軍每天早晨5點多,必帶人去一線晨檢,發現問題現場解決,無論颳風下雨,8年不曾中斷。

  在藍軍任期內,松原發生重大變化,GDP從吉林省倒數第3名躍升至前三甲,還被評為“中國最佳休閒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然而,伴隨松原變化的還有藍軍自己。他從初到松原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變得驕傲自負,獨斷專行。尤其是2006年擔任松原市委書記之後,他虛榮心膨脹,更是自我陶醉到了極點。2009年9月,他在上海浦東幹部學院學習期間,代表學員到復旦大學演講,自詡道:“松原人民已經把藍軍當成了符號”“最遺憾的是我到松原去晚了”。

  他好大喜功,喜歡鮮花和掌聲,喜歡警車開道、前呼後擁,只願意聽表揚話、奉承話,根本聽不進不同的聲音,唯我獨尊、為所欲為已成為常態。

  他當過演員,喜歡唱歌,對別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忠告不屑一顧,不僅頻繁出入松原各家高檔歌廳,到外地出差期間,也是走到哪“歌聲飄到哪”。他的“雅好”,成了別有用心者的絕好機會,一次他進京開會,竟然有人“陪唱”到了北京!

  “覺得自己付出最多,貢獻最大,似乎松原8年發生的變化,都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藍軍“落馬”後反思,“直至接受組織調查時,仍是虛驕心態,沉湎在所謂的成績中不能自拔,認為自己是功大於過。最終結果只能是跌跤、失敗。”

  2 “病在肌膚”——“順水推舟”,紀律防線崩潰

  藍軍的懺悔:……送禮是人情往來,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國情,誰都改變不了。現今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你拒絕會讓人覺得你“不近人情”,不懂人情世故,是假清高,假正經。既然世風如此,不好拒絕,莫不如順水推舟收下,免得大家難受,彼此尷尬。

  調任松原後,藍軍一度很不適應。

  以往“冷清”的門廳,逐漸“熱鬧”起來,尤其是節日前後,來客絡繹不絕,順帶著各種紅包、禮金。

  起初,藍軍對此是抗拒的。到松原工作前,他下定決心,要成就一番事業,當個清官。但面對誘惑,他稍一放鬆,便一發不可收拾。

  到松原不久後,藍軍父親去世,松原有人知道後,專程趕到吉林市去看他,並送上“慰問金”。藍軍雖覺不妥,但轉念一想,這是同事的一份心意,況且數額不大,礙于情面就收下了。

  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在廉潔問題上來不得半點妥協。有了第一次的“收下”後,藍軍的紀律防線迅速“潰堤”。

  2004年春節,面對越來越多的“拜年”人,藍軍覺得“情況複雜”,認為堅決不收已經不可能,特別是好像人人都是如此,自己何必再“假清高”,平白無故得罪人。仔細思量後,他也就“悄悄地”收了。

  一步錯,步步錯。執紀人員告訴記者,面對所謂的“人情往來”,藍軍從客氣推辭到大大方方地將紅包扔進辦公桌抽屜,沒用太長時間“過渡”。次數多了之後,他的觀念也隨之轉變,覺得“送禮是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誰都不能改變,誰也不能完全拒絕”,“這些錢姑且也算對自己這麼多年辛苦工作的一種酬勞吧”,在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騙中逐漸麻木。

  有一次,兒子來看他,他從辦公桌抽屜裏掏出別人送的紅包給兒子,臨了還説上一句:“看看,你老爸這官不白當吧!”

  古人説,白袍點墨,終不可湔。意思是一領白袍著了墨,永遠也洗不掉,以此警醒人們潔身自好,慎初慎微。藍軍無視紀律,“白袍”已被“墨蹟”染黑,可他仍無動於衷,任由小過變大錯,終至萬劫不復。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