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歐盟內部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有分歧
參考消息網12月13日報道 外媒稱,承諾是一回事——即便它在最高層面被條約確定下來且帶有廣泛的經濟影響。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當時簽署的條約第15條保證中國最遲15年後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最後期限是2016年12月11日。
據奧地利《新聞報》網站12月11日報道,排名美國之後的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離這個地位還很遠。市場經濟地位將保護該國以低價格供應商品時免遭起訴。歐盟——至少原則上——還想繼續對從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徵收反傾銷保護關稅。癥結是鋼鐵危機,歐洲把它主要歸因于中國及其大規模出口。但中國也以傾銷價格供應陶瓷、鋁和其他有色金屬。這給歐洲生産商帶來壓力。它們認為大量工作崗位受到威脅。
報道稱,歐盟已經對中國和印度的鋼鐵産品展開了3起新的反傾銷調查。歐盟還在這個月提出了一項建議,旨在改善歐洲人的反傾銷保護機制。這一繞開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方案針對所有存在價格扭曲的國家。因此,必須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進行表決的歐洲議會缺乏必要的多數。
北京正施加壓力並威脅可能發生貿易爭端。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9日警告説,應該“避免因此而影響雙邊經貿關係正常發展”。中國可能會上訴至世界貿易組織仲裁法庭。法律專家認為,中國可能會勝訴。但訴訟程式可能會持續好幾年。不過,一場真正的貿易戰也將給中國自己帶來損失。中國每天出售到歐盟的商品比歐盟出售到中國的商品多5億歐元。
報道稱,就像經常發生的那樣,這場衝突中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對歐洲汽車和建築行業來説,到中國購買廉價鋼鐵是合適的。另一方面,像蒂森-克虜伯和安賽樂米塔爾——以及在較小程度上也包括奧鋼聯集團——等鋼鐵企業、自行車製造商和光伏企業則認為廉價競爭影響甚至危及它們的生存。一些歐盟國家因為害怕工作崗位流失而要求制定非常嚴格的新規則,而英國和瑞典等國家卻不接受這種做法。它們擔心提高關稅也會導致消費價格上漲。
根據一項研究,上述所有擔憂是過分誇大的。貝塔斯曼基金會委託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進行的研究表明,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絕不會導致中國對歐盟出口氾濫。如果針對傾銷的懲罰性關稅降低,相關商品出口將增加1%,或者説將增加1.5億美元。那只佔2014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總量的0.03%。第二種情形考慮了一種極端情況,即修改法律後傾銷無法被認定,因此也不能徵收懲罰性關稅。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商品出口可能會增加29%。那相當於43億美元的出口量,佔2014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總量的1%。伊福經濟研究所專家補充説,在中國計劃經濟要素和政府干預仍是制度的一部分,中國還不是符合西方標準的市場經濟。(編譯/聶立濤)